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15%的勇气开始,建立深度人际关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6: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15%的勇气开始,建立深度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言:人类的烦恼,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与他人的交往,无疑是人生旅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我们都需要面对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系的挑战。而这种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品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如何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成就他人的人呢?或许,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

什么是深度关系?

关系是一个连续体。

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你在与人接触的时候,感觉不到任何真实的联结;在另一端,你能感到被了解、被支持、被认可、被完全地接纳。

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你对许多人会感到有些依恋,并想要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联结。问题是,该怎么做呢?你怎样才能改变一段关系在这个连续体中的位置呢?

在一段关系里,你觉得真实的自己被看见、被了解、被欣赏了,而不必做任何伪装或掩饰。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深度关系。

深度关系是可以养成的。这种关系有六个特征:

  1. 你和对方都可以更充分地展现真实的自我
  2. 你们两人都愿意袒露脆弱的一面
  3. 你们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会被用来对付自己
  4. 你们可以坦诚相待
  5. 你们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
  6. 你们都愿意为对方的成长与发展付出

我们知道的那些硅谷CEO说,他们在讲述每件事情时,总是需要说自己“干得多漂亮”,但在硅谷,疲惫、恐惧与倦怠却是他们非常真实的情绪。

维持这种虚假的表象让人很疲惫。掩饰和伪装自己,不仅会让你失去真诚的能力,还会让别人也做出掩饰。

我们不是说,你要把所有事情都告诉一个人。但是,你的确需要与对方分享你的一部分。你要分享的这一部分,对那段特定的关系是重要的。

而且,你所分享的内容应该是完全真实、真诚的你,而不是一个被微笑的假期照片或欢快的节日问候所掩饰的你。

在一段深度关系里,最好把问题提出并解决掉,这样问题就不会隐藏起来,造成长期的伤害。

你应该把这种挑战看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能减少相同困境在未来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让他人了解真实的你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特定的互动中你会一直评估分享什么是合适的。

这种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信息、你对风险的看法,特别是关系所处的状态。

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人们通常太过谨慎了,谨慎可能是一种更大的勇气,但大多数人会因为谨慎而犯错,比如让关系停滞不前。

让他人更加充分地了解你,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自我表露可以创造更多的联结机会,增强信任。真实的自我被他人接纳,是一种极大的认可。

他们可以分享的比自己认为的更多、更早。

那么,你应该表露多少?应该何时表露?

#1 走出舒适区,再前进15%

你可以想象三个同心的圆环——离圆心越远,安全感越少(见图1)。

图1

中间最小的圆环是舒适区。这个区域代表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或做出的事。对于这些事情,你感到完全放心。

最外层的圆环是危险区,是你不会考虑做或说的事,因为很可能造成负面的后果。

“舒适区”和“危险区”之间的圆环叫“学习区”。

我们对此的建议是,你可以像图1一样,稍做尝试,只踏入学习区15%的区域。

#2 分享感受,表达情绪

分享事实信息可以让别人在整体上认识我们,但仅此而已。分享感受往往是更有影响力的做法。

在这里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区分:认知(想法)与情绪(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后者告诉我们“这有多重要”。

经历同一件事的两个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他们可能都失去了工作,一个人被彻底击垮了,但另一个人只感觉到了挑战。

情绪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们能为事实赋予意义。根据附带的情绪不同,一件客观的事件可能会包含完全不同的信息。

感受也可以表示体验的强度。在回应他人的行为时,你可能感到轻微的困扰,也可能感到烦躁、恼火、生气或暴怒。这些不同的体验强度在人际交流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情绪为交流提供了色彩,能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平静与理性的方式吸引他人。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有关情绪智力的开创性工作对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感受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做一个成功的领导人的关键因素。

平衡双方的影响力

所有的关系里都有权衡取舍,但要让一段关系维持下去,每个人的需求都要得到足够的满足,而且每个人都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从长期来看,收获的益处必须超过付出的代价

随着关系的发展,双方都会让对方更充分地了解自己,这样两个人就能学着如何提高收益、减少代价。

健康关系的核心,是两人之间大致平等,这就产生了一种“公平”的感觉。即使你得到的益处比代价多,如果你认为对方得到的好处更多,你最终也会感觉被利用了。

你不必时时刻刻地做成本收益分析,也不必每时每刻都达到绝对的平衡。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都认为彼此的关系是大致平等的。

评估关系里的收益与代价,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加减法,也不可能是。每个人所看重的东西都是非常主观的。社会价值观、成长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如何看待关系中的代价与收益。

无论是在工作关系、手足关系、朋友关系,还是婚姻关系里,影响力的差异都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婚姻关系里)。

人们经常放弃自己的影响力,往往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样做。

对于权力小的人来说,这些信念或行为会让他们难以提出困难的问题,并坚持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然而,最严重的限制性因素是对冲突的恐惧——认为冲突是关系有问题的表现,或者认为一旦发生冲突,分歧就会升级,并且对关系造成永久性的损害,或者会毁掉关系。

其中一些信念来自我们的成长过程与经历。虽然我们的成长环境及我们所属的人口统计学群体都会影响我们,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受其影响。

避免刺痛变成剧痛

在任何关系里,“刺痛”都是不可避免的。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开了个玩笑,你认为这个玩笑稍稍有些冒犯你,你会提出异议,还是本着“大度”的心态,和其他人一起哈哈大笑呢?

或者,也许你分享了一些私人的话题,但对方没有注意到,你感到有些失望。这些都不是严重的冲突。

有些事情会过去,但还有些事情会让你耿耿于怀,如果不加以处理,就可能变成相当大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剧痛”。

在一段关系最初建立的时候,双方都会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但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一方难免会做出让另一方不高兴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组织环境中,我们还都有着各自的工作方式。这些差异可能是可以共存的,也可能不行。

#1 “刺痛”可以被说出来

人们常常不愿意说出“刺痛”,是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可能会显得自己过于敏感、心胸狭隘。

你可能认识某些这样的人,哪怕是无伤大雅的评论也会让他们备受冒犯,你不想像他们一样。

或者,你可能会想,这根本不重要。有时的确如此,但有时如果你深入探索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件事对你来说,比你之前意识到的更重要。

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把第一个代词换成“我”或“你”,比如我根本不重要,或者,你根本不重要。你还认为这个问题不值一提吗?有时你可能的确这么认为,但你往往会发现,你有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感受。

还有一个原因让许多人不愿意说出“刺痛”,那就是他们担心说出来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2 在提出“刺痛”时运用幽默

幽默之所以能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作用,正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建立联结。幽默的丹麦钢琴家维托·埔柱(Victor Borge)曾经说过:“笑声让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最短。”

然而,如果以冒犯某人为代价,或者间接地表达了一些根本不好笑的事情,那幽默就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果对方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因而感觉尴尬,那对他来说,这可就不仅仅是一种“刺痛”了。即使对方没有生气,也许他和其他人一样,只把这句话当作笑话,这也会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

你必须对当时的情况保持敏感。你的“刺痛”有多严重?(请记住,你的反应可能包含你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对方的幽默感怎么样?有些人喜欢诙谐的回应,即使这样的回应让他们有些难堪,而有些人可能会往心里去。

你还必须考虑你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对方知道你是接纳他的,开个玩笑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你还要考虑场合。

如果你考虑了所有这些因素,幽默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给关系无限成长的机会

这些年来,我们观察到的最惊人的现象之一,就是深刻、充实的个人联结可以发生在差异很大的人之间,这超出了我们通常的想象。

我们可以和一个表面上看起来与我们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的人发展出一段深度关系。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我们都见过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超越肤浅对话的技能。要学会这些技能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但的确需要我们下定决心去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我们坚信,要学习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他人在真实情境下实时交流,而不是听讲座、阅读相关材料、做案例研究,甚至也不是看书(没错)。

你无法与所有人都建立深度关系。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深层的联结需要付出许多精力。更重要的是,你也没必要这样做。

“深度关系”也不是关系的最终状态,因为关系总是可以发展得更深。相反,我们可以把深度关系看成有生命的、会呼吸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总在不断地变化,总是不断地需要我们的照料,而且总能给我们惊喜。

对于一个人,如果你心里怀有安全和诚实的感觉,你们的关系就有无限的成长机会。

当你和另一个人的互动达到最真诚的状态时,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要建立一段深度关系,拥有一系列技巧和能力是不够的,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存在与时间》

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存在与时间》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存在与时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巨著《存在与时间》中,他对人的生存状态与时间的奥秘进行了深邃的探索。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人通过与万物的互动和领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世界的浩瀚舞台上。

书中有一洞见——“在之中”并非简单的空间关系,而是代表着一种动态的存在模式。世界并非一个既定的空间或领域,而是在此在的内在机制下逐渐构建、塑形与展现的。

这些深邃的洞见无一不强调时间的维度,即存在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展开与演变的。

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是追寻存在的真谛,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刻问题和终极命题,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它提供了哲学和存在主义的观点,激发我们对自我认知、自由意志、责任和选择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追求更有意义和充实的人生。

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将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终身受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