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两百年,创立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关陇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权倾两百年,创立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关陇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关陇集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贵族团体,从西魏到隋唐长达300年间,他们掌控着中原王朝的政局。这个集团由关中和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组成,融合了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的力量,通过府兵制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和政治联盟。本文将深入探讨关陇集团的形成、发展及其最终衰落的过程。
关陇集团,汉魏以来门阀世族的集大成者
关陇集团这一概念是由史学大家陈寅恪命名的,它是由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组成的政治统治集团。这个集团最早源自西魏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强组成,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
这些人都是“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有着“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的卓然地位。用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的话来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要深入了解关陇集团,首先要弄清门阀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的角色。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以及魏晋时期的特殊地位大地主阶层,都是门阀的前身。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西晋的占田制赋予了门阀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官吏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这些门阀大族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还实行庄园经济,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依附人口,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的奇特现象。这些占据王朝高职的门阀士族,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在骄奢淫逸上却花样翻新,攀上了极乐的巅峰。
以西晋第二位皇帝司马衷为例,他那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名言,正是魏晋时期世风的缩影。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门阀不但没有消弭,反而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由于鲜卑族自身的文化素养有限,便照搬了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门阀制度得以延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很大程度上受到出身汉族的冯太后的影响。
在北魏,皇室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了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位时,后宫妃子只要生下的男孩被立为太子后,就要被赐死。不过,幼子不会有亲母照顾,而是由奶妈照顾。因此,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奶妈,还有一种是因运气好没生儿子而活下来的皇后。冯太后就属于第三种。
靠府兵制走向巅峰的关陇集团
关陇地区自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渊薮所在。晋末丧乱后,许多文人志士避难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宇文泰率领的鲜卑军团人数较少,在邙山之战失败后,开始广泛吸纳汉人豪强武装编入军旅,称为“府兵”。府兵制一方面用以扩充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获取关陇地区豪强地主阶层的认同,通过“府兵”的形式建立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
编入府兵的民众免除赋税,免服徭役,接受军事训练,应召出征。这些不事农耕的专职军人,对付农民起义军具有碾压优势。宇文泰在鲜卑旧日的八部之制基础上,立八柱国,除了宇文泰和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外,还任命了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
府兵制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既是军队统帅,也是国家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这些大家族互相通婚,加强纽带,组成了关陇集团。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皆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也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隋文帝杨坚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娶匈奴鲜卑化之独孤氏为妻。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娶独孤氏为妻,其父李渊娶鲜卑纥豆陵氏(窦氏)为妻,李世民自己则娶了鲜卑长孙氏为妻。因此,鲜卑可以说是隋唐皇帝的外族(即母族)。唐初高祖、太宗倚重的关陇贵族集团中人,也大多是西魏、北周以来之世胄或胡汉混血世族。
隋唐以后,随着鲜卑汉化融合,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两宋时期,中原鲜卑与漠北鲜卑因地域远隔,一些远在漠北的鲜卑族先是汉化后又再次胡化。直到蒙古帝国时期,他们虽然落魄不复隋唐盛况,但依然以做为李唐母族为荣。《元史》记载:“速哥,蒙古怯烈氏。世传李唐外族。父怀都,事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尝从饮班术尼河水。”
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研究,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拓跋鲜卑的后裔。语言认同可能也因为政治变迁,经历鲜卑语—汉语—蒙古—锡伯语的转换过程。
与此同时,作为门阀中集大成者的关陇集团,也随着武后时期大力推行的科举制度而逐渐式微,最终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覆灭。门阀世族在唐末的黄巢起义中,由于大量伤亡和贯册祖谱流失,渐渐衰落得与庶民无异。地主绅士阶层开始取代世族大族的地位,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