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助读:历史的沉思与智慧的启迪
《过秦论》导学助读:历史的沉思与智慧的启迪
《过秦论》是西汉政论家贾谊创作的一篇政论性史论,通过对秦朝兴亡过程的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这篇文章不仅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的重要文本。
创作背景:秦亡之鉴与汉初之需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在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意义非凡。然而,其统治的另一面却充满了暴虐。繁重的徭役,如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让百姓不堪重负,长期挣扎在苦役的深渊;严酷的刑法,使民众生活在恐惧的阴霾之下,整个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的高压状态,民怨沸腾。
秦二世继位后,情况愈发糟糕,他不仅没有缓解社会矛盾,反而变本加厉,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苦难,政治腐败不堪。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朝看似强大的统治,在陈涉、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冲击下,迅速崩溃,短短十几年便走向覆灭。
贾谊所处的汉初时期,社会经济在秦末战乱后一片凋敝,百姓急需休养生息。汉初统治者深刻意识到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敏锐地洞察到秦王朝覆灭对汉朝统治的警示意义。他创作《过秦论》,旨在深入剖析秦王朝在政治、军事、统治策略等方面的失误,为汉初统治者敲响警钟,希望汉朝能避免重蹈秦之覆辙,实现长治久安。
知识点梳理
重点实词与虚词
实词:
“据崤函之固”中,“固”为险固的地势,是名词,体现秦国地理位置优势。此“固”字不仅描绘出秦国所处地形之险要,更暗示了其在军事防御上的有利条件,是秦国崛起的天然屏障。
“内立法度”的“内”作名词状语,意为在国内。这里的“内”字明确了秦国变革的范围,从国内开始,展现出秦国改革从自身做起的战略眼光。
“追亡逐北”里,“亡”和“北”都指溃败的军队,生动描绘秦国战争胜利场景。“亡”“北”两个字简洁而有力地表现出秦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凸显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虚词:
“之”字用法多样。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是结构助词“的”,清晰地表明了“珍器重宝”与“肥饶之地”的所属关系,使句子结构紧凑;“赵奢之伦制其兵”里是指示代词“这”,指代赵奢等人,体现了一种特定的指代意义;“商君佐之”则为代词,代秦孝公,使句子简洁明了,避免了重复。
“以”字,像“以愚黔首”是目的连词“用来”,深刻地揭示了秦始皇实施某些政策的不良意图,即企图通过愚弄百姓来巩固统治;“以致天下之士”也是表目的“来”,说明了秦国招揽人才的目的,使句子的逻辑更加清晰。理解这些虚词对解读句子至关重要。
特殊句式
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通过“……也”句式,明确判断陈涉身份低微,强调其出身平凡。此句将陈涉的出身背景以一种强烈的判断语气呈现出来,与后文秦王朝被这样看似弱小的力量推翻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文章主题。
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形象表现秦朝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一个“为”字简洁地表达出秦朝在历史进程中的可悲下场,被动的形式突出了秦朝失去民心后遭受的唾弃。
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省略代词“之”,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省略在古文中较为常见,体现了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同时也需要读者根据语境来准确把握句子的含义。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分别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样,生动展现秦国吞并天下的气势。这里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秦国的野心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名词作状语的手法,使读者仿佛能看到秦国如席卷万物般的扩张态势。
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斗”意为使……争斗,体现秦国连横策略对诸侯的影响。“斗”字用得巧妙,将秦国通过外交手段挑起诸侯之间矛盾的意图生动地展现出来,一个字就让整个句子充满了动态感和权谋色彩。
典故解析
合纵连横
这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外交和军事策略。秦国的“连横”是与东方六国中部分国家结盟,破坏六国“合纵”联盟,以此分化对手。六国的“合纵”则是联合对抗秦国。各国围绕此展开复杂激烈斗争,深刻影响战国政治格局。这组典故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军事斗争,是那个时代智慧与权谋的集中展现,也是理解《过秦论》中秦国崛起过程中外交策略的关键。
揭竿而起
源于陈涉起义。秦末百姓在暴政下苦不堪言,陈涉、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简陋装备点燃反秦之火,展现人民反抗精神,也揭示秦王朝失民心的后果。这个典故生动地描绘出了人民在压迫下的反抗力量,即便条件艰苦,也能汇聚成推翻暴政的洪流,深刻地反映出民心向背对于王朝兴衰的关键作用。
重点句段解析鉴赏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此句为文中精彩之笔,生动地描绘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霸气与威严。“奋六世之余烈”体现了秦国经过六代君主积累的雄厚实力,“振长策而御宇内”则以一种豪迈的姿态展现出秦始皇驾驭天下的气势,“吞二周而亡诸侯”具体描述了其统一的伟大功绩,“履至尊而制六合”强调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虽显示出其统治的严酷,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秦朝的强大。整句话气势恢宏,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动词,如“奋”“振”“吞”“履”“执”,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秦朝的强盛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段话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是作者对秦王朝兴衰的总结。先叙述了秦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然后笔锋一转,描述了它迅速灭亡的惨状。通过强烈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最后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即不施行仁义,在统一前后没有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统治策略,体现出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真题讲解
字词理解类真题
- 例题:“追亡逐北”中“亡”字解释正确的是( )
A. 死亡 B. 灭亡 C. 逃亡的人 D. 丢失
答案:C。在古文中“亡”有多种义项,结合语境“追亡逐北”是追逐溃败逃亡的军队,“亡”指逃亡的人。
解题思路:做此类题需将字词放原句,结合上下文判断,同时积累常见实词在不同语境的用法。
句子翻译类真题
例题:“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翻译。
答案:然而陈涉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层人民,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才能比不上普通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猗顿那样的财富。
解题思路:翻译时要准确译重点字词,“瓮牖绳枢”是名词作状语,需译出比喻义。注意句式,此句是判断句,要体现判断语气,遵循“信、达、雅”原则。
内容理解类真题
例题:《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题思路:回答此类问题需深刻理解文章,抓住作者核心观点。文章通过秦兴衰描述,指出秦统一后未调整策略、不施仁义,致失民心而亡。
综上所述,《过秦论》如一座智慧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素材,值得深入研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领悟古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