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玄学、贵无、名教与自然、唯才是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玄学、贵无、名教与自然、唯才是举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04/12/22221674_1119398173.shtml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的玄学、贵无、名教与自然、唯才是举等概念,不仅是古代哲学家智慧的结晶,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钥匙。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哲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背景。

玄学

在中国哲学中,“玄学”一词有多种含义。最广为人知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研究玄远幽深学问的哲学思潮,当时亦称“玄远之学”。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即指“道”,它超乎事物形质和经验之外,幽深微妙,高远莫测,对事物起支配作用的终极始基。

《周易·系辞上》中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指无形无体无质的道,因此将形而上学称为“玄学”。近代“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丁文江认为,“玄学”研究的是“不可知的,存而不论的,离心理而独立的本体”,“这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始终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方法,各有各的神秘,而同是强不知以为知”。

贵无

“贵无”是魏晋时期一种以“无”为世界本体的哲学思想,与“崇有”相对。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老子》提出的“有生于无”的命题:“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等人对此进行了发展和发挥。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何晏也说:“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

西晋时期,裴頠在评述玄学贵无论特征时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王弼还从有无、本末、体用、一多、动静等方面来论证“贵无”,认为“无”是本,是母,是体;“有”是末,是子,是用。“有”依靠“无”才能存在,“无”是世界的统一性,“有”是世界的杂多性。

名教与自然

“名教与自然”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思想领域争论的中心议题。名教,亦称“礼教”,以封建等级名位及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礼义教化,渊于孔子“正名”主张,为儒家所倡导;“自然”,即道家老庄所主张的自然无为之“道”。魏晋时期,“时俗放荡,不尊儒术”,名士多“祖述老庄”,崇尚“自然”。“遂令仁义幽沦”,殃及名教。而门阀士族出于统治的需要,又必须维护名教。于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时“玄学”伦理思想的主题。

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从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立论,“无”即“道”,其性为“自然”。认为“自然”与“名教”是“母”与“子”或“本”与“末”的关系,“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因而要维护名教,不能靠弘扬名教本身,必须“守母”、“崇本”,“顺自然而行”,使民返朴归真、无知无欲,才能“存其子”、“举其末”,达到“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嵇康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压抑人性,违背自然,“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把“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意在反对虚伪的名教。郭象从物各“自生”、“自化”的“独化”说出发,认为物各“自己而然”,亦即“天然”,“非为也”,“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内外,乃天理自然。”提出“名教即自然”的主张。把“名教”与“自然”合而为一。

自王弼到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论争,反映了儒道互补的历史过程;而玄学对于道家哲理的改造,为纲常名教提供了精致思辨的理论基础,把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理论思维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以后宋明理学伦理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是曹操提出的人才选拔理念。东汉末年,曹操初秉汉政,为了广罗人才,发布《求贤令》、《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即《孟德三令》等一系列渴望求贤的诏令。曹操引古明今,强调“贤人君子”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主张,重点突出“士有偏短”、“举贤勿拘品行”的见解,选士用人不可求全责备。

他认为,不论出身微贱、负有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或是仇人小吏,甚至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统在举荐之列。他还举商代的伊尹、傅说,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吴起,汉初的萧何、韩信、陈平等人为例,以说明君王必须“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之理。但他也认为,最理想的是“高才异质”的“至德之人”。说明他在倡导“唯才是举”的同时,依然注重德才兼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