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冠脉钙化积分是0,就一定没有钙化吗?
CT冠脉钙化积分是0,就一定没有钙化吗?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领域,CT冠脉钙化积分检查是一项常用的评估手段。很多患者在拿到检查报告,看到上面显示“CT冠脉钙化积分是0”时,常常会松一口气,认为自己的冠状动脉没有钙化问题,心血管很健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钙化,简单来说,就是冠状动脉中出现钙质沉积的现象。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当血管内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不断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硬化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钙质便会慢慢沉积在这些斑块上。炎症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炎症反应会促使钙质在受损的血管壁沉积。血管内皮损伤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像高血压、高血糖等因素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得钙质更容易沉积。钙磷代谢紊乱同样不可忽视,慢性肾脏病患者就常因钙磷代谢失衡,致使血钙浓度升高,从而引发血管壁钙质沉积。并且,正常情况下能防止钙质沉积的胶原纤维,也会随着年龄增长或受其他病理因素影响而遭到破坏,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钙化斑块的病理切片(图片源自网络)
除了上述病理因素,从年龄因素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钙化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同样可能加速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在流行病学方面,冠状动脉钙化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相关研究统计,在60岁以上人群中,冠状动脉钙化的检出率可达到相当高的比例。
冠脉CT钙化积分的原理
CT冠脉钙化积分的分析原理基于CT扫描冠状动脉时,钙化斑块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与正常组织不同,从而在图像上呈现出高密度影。计算机软件会先识别出冠状动脉的位置,然后对图像中每个像素的密度进行分析。当像素密度高于一定阈值时,就会被认定为钙化斑块。接着,软件计算钙化斑块的面积和体积,并据此得出钙化积分。这个积分数值越高,代表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越严重,医生便能依据钙化积分数值,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以及预测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Agatston评分相同的两位患者
目前,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Agatston评分法。该方法会根据钙化斑块的面积和CT值(反映组织对X射线吸收程度的数值)来计算积分。具体而言,先确定钙化斑块的面积,再依据CT值设定不同的权重系数。比如,当CT值处于130-199HU(亨氏单位)时,权重系数为1;200-299HU时,权重系数为2;300-399HU时,权重系数为3;400HU及以上时,权重系数为4。将钙化斑块的面积与相应权重系数相乘,再把各个斑块的积分相加,最终得出的总和就是Agatston钙化积分。一般来说,积分0代表无钙化;1-100提示轻度钙化;101-400为中度钙化;超过400则意味着重度钙化。
CT冠脉钙化积分为0的临床意义
当CT冠脉钙化积分为0时,通常表示在本次检查的扫描范围内,没有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钙化。这无疑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轻,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这并不绝对意味着患者的冠状动脉完全没有钙化,更不能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由于目前CT设备空间分辨力的限制与部分容积效应,一些微小钙化可能由于没有超过130HU的评估阈值。因此虽然检查结果显示积分为0,但有可能存在一些非常微小的钙化斑块。另一方面,一些早期的冠状动脉病变,可能还未发展到形成明显钙化斑块的阶段,此时钙化积分自然也会是0,但实际上患者的冠状动脉已经开始出现问题。此外,特殊类型的冠心病,如冠状动脉痉挛或微血管病变等,这些情况可能并不会出现明显的钙化斑块,即便钙化积分为0,也不能排除患冠心病的可能。
在对大量看似健康的人群进行长期随访研究中发现,部分CT冠脉钙化积分为0的个体,在后续的追踪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心血管事件。这表明,钙化积分为0并不能完全排除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可能存在一些隐匿的冠状动脉病变未被当前的检测手段发现。
光子计数CT高分辨力成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子计数CT高分辨力成像逐渐应用于临床。这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细微结构,大大提高了对微小钙化斑块的检测能力。
与传统CT相比,光子计数CT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那些在传统CT下容易被遗漏的微小钙化灶,从而减少漏诊的发生。研究发现,双源光子计数CT在冠脉钙化评分方面,采用了改进的Agatston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还优化了对钙化斑块的识别能力。此外,光子计数CT通过虚拟平扫和虚拟去碘重建技术,在与真实平扫图像对比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在评估冠脉钙化时,这些重建技术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冠状动脉,增强对钙化斑块的辨识度。
对于CT冠脉钙化积分为0但又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或临床症状的患者,光子计数CT高分辨力成像能够提供更详细、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诊断。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血管内皮受损,微小钙化斑块更易形成;高血压患者因血管壁承受压力大,早期微小钙化病变发生风险高;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微小钙化病变可能更早出现。对于这些患者,光子计数CT高分辨力成像能在传统CT冠脉钙化积分为0时,进一步排查潜在的微小钙化病变,从而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的异常,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而且,该技术在评估血管壁的早期改变上也潜在价值。它不仅能发现微小钙化,还能通过对血管壁密度、形态等细节的观察,判断血管是否处于早期病变状态,哪怕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钙化斑块。这有助于医生更早地采取干预措施,延缓或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多指标结合更可靠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不会仅仅依据CT冠脉钙化积分这一项指标来判断患者的冠状动脉情况。而是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
临床症状方面,患者是否存在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都对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一位患者经常在运动后出现胸痛,休息后可缓解,即便CT冠脉钙化积分为0,也不能轻易排除冠心病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病史方面,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以及家族中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等,都是评估的重要依据。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本来就较高,即便钙化积分为0,也需要密切关注。
其他检查结果,如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心脏超声能够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部位。将这些检查结果与CT冠脉钙化积分相结合,医生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状动脉状况,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研究发现,将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多基因风险评分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冠心病事件风险,这进一步强调了综合多种指标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性。另一篇文章也指出,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不能单纯依赖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应结合其他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结论
CT冠脉钙化积分为0并不能确凿地证明冠状动脉没有钙化,也不能完全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存在。患者在面对这样的检查结果时,既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与医生沟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进一步检查,才是保障心血管健康的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Shea S, Navas-Acien A, Shimbo D, Brown ER, Budoff M, Bancks MP, Barr RG, Kronmal R. Spatially Weighted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 in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Circ Cardiovasc Imaging. 2021 Jan;14(1):e011981. doi: 10.1161/CIRCIMAGING.120.011981.
Khan SS, Post WS, Guo X, Tan J, Zhu F, Bos D, Sedaghati-Khayat B, van Rooij J, Aday A, Allen NB, Bos MM, Uitterlinden AG, Budoff MJ, Lloyd-Jones DM, Mosley JD, Rotter JI, Greenland P, Kavousi M.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and Polygenic Risk Score for the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 JAMA. 2023 May 23;329(20):1768-1777. doi: 10.1001/jama.2023.7575.
Nasir K, Cainzos-Achirica M. Rol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MJ. 2021 May 4;373:n776. doi: 10.1136/bmj.n776.
Hussain A, Ballantyne CM, Nambi V. Zero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Desirable, but Enough? Circulation. 2020 Sep 8;142(10):917-919.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5026.
Berman DS, Arnson Y, Rozanski A.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anning: The Agatston Score and Beyond.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16 Dec;9(12):1417-1419. doi: 10.1016/j.jcmg.2016.05.020. PMID: 27931526.
van der Werf NR, Greuter MJW, Booij R, van der Lugt A, Budde RPJ, van Straten M. Coronary calcium scores on dual-source photon-count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 adapted Agatston methodology aimed at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Eur Radiol. 2022 Aug;32(8):5201-5209. doi: 10.1007/s00330-022-08642-5.
Sharma SP, van der Bie J, van Straten M, Hirsch A, Bos D, Dijkshoorn ML, Booij R, Budde RPJ. Coronary calcium scoring on virtual non-contrast and virtual non-iodine reconstructions compared to true non-contrast images using photon-counting computed tomography. Eur Radiol. 2024 Jun;34(6):3699-3707. doi: 10.1007/s00330-023-10402-y.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