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遭虎头蜂攻击狂螫30次夺命!遇到虎头蜂怎么办?自救法大公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遭虎头蜂攻击狂螫30次夺命!遇到虎头蜂怎么办?自救法大公开!

引用
1
来源
1.
https://neww.tw/hornet/

2024年8月22日下午,在台东浸水营古道发生的登山活动中,两名学生在遭遇虎头蜂攻击后成功脱困,但41岁的洪姓办公室助理作为向导,被螫超过30次,最终因虎头蜂毒性过强,送医后不幸身亡。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户外活动安全的警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虎头蜂的攻击。

秋季正是蜂群的繁殖期,一不小心就可能招惹到虎头蜂群。本文详细整理了虎头蜂攻击范围、种类、防范以及自救方法,让大家避免被虎头蜂叮咬。

遇到虎头蜂怎么办?要跑多远才安全?

登山如看到虎头蜂窝、千万不要靠近

在登山活动中,遭遇虎头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来避免虎头蜂的螫咬:

  1. 遇蜂远离:见到虎头蜂时,应远离并以衣物或手肘保护头部,低身退出或绕道而行,避免引发蜂群攻击,切勿主动攻击蜂群。

  2. 穿着浅色衣物:选择浅色衣物及帽子,因为虎头蜂通常攻击黑色、绒毛多且移动中的目标,人类最常被攻击的部位是头发覆盖的头部。

  3. 避免香气:不擦香水或化妆品,减少吸引虎头蜂的气味,因为虎头蜂都喜欢树汁和腐败果 实的味道。

  4. 留在步道上:尽量在登山步道上活动,避免进入森林或偏僻小径,以降低遇到虎头蜂的风险。

虎头蜂种类
虎头蜂窝警戒范围
追击敌人距离
黄腰虎头蜂
约 0.3~2 公尺
约 20~30 公尺
拟大虎头蜂
约 0.3~2 公尺
约 20~30 公尺
黑绒虎头蜂
约 5 公尺
约 100 公尺
姬虎头蜂
约 0.3 公尺以内
约 20 公尺以内
中华大虎头蜂
约 2~5 公尺
约 50 公尺
黄脚虎头蜂
约 2~5 公尺
约 50 公尺
威氏虎头蜂
未知
未知

被虎头蜂攻击怎么办?虎头蜂攻击自救法大公开

秋季蜂群较多,虎头蜂活动频繁,即使不招惹它们,也可能遇上。如果误触或激怒虎头蜂,被螫的风 险增加。遇到虎头蜂时,保持冷静,可依据以下几种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来自救降低被蜇咬风险。

情况1. 虎头蜂开始飞近

【自救措施:不动声色冷静观察。】

在山野活动时,如果有虎头蜂飞近,通常是寻找食物。如果它们因香水或气味而靠近,此时只需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观察它们,通常它们会自行离开,通常不会攻击。

情况2. 虎头蜂在头顶盘旋

【自救措施:屏息镇静,不作快速反应动作。】

若有一、两隻虎头蜂飞到头部围绕盘旋,代表它们是巡邏蜂。此时应保持镇静,屏住呼吸站著不動,以免驚擾牠們。突然尖叫、搖頭或拍打都會引發攻擊。應避免動作過快或驚慌,以免被螫。

虎头蜂对黑色、粗糙或飘动的物体特别敏感,常会围绕头部。如果短时间內蜂群數量不增多,情況較安全。即使躲過攻擊,也應迅速離開現場。

情况3. 身边开始聚集越来越多虎头蜂

【自救措施:朝虎头蜂飞来的相反方向或上风处,沉稳的大步走开。】

如果一、两隻虎头蜂围绕头部,且周围的虎头蜂数量开始增加,代表蜂巢可能就在附近或刚被骚扰。此时应立即朝虎头蜂飞来的相反方向或上风处平稳离开。避免急速奔跑或挥动衣物,这会引来更多虎头蜂。穿浅色光滑的衣物也可以帮助减少被追击的风险。

情况4. 虎头蜂发动攻击、开始螫人

【自救措施:临机应变,尽速逃离现场。】

如果虎头蜂已经螫人或发动攻击,应立即逃离现场,切勿停留。不要用夹克包住头部,这样会吸引更多蜂群。保持冷静,选择安全方向逃跑,避免摔伤或跌落。如果人多,分头逃离可降低攻击风险。

黑腹虎头蜂防禦範圍廣,秋末蜂群增多,警戒時間長,應及早離開防禦範圍以免被螫。遇到攻擊時,無法有百分之百有效的預防方法,但遵循建議可減少傷害。

虎头蜂怕什么?这些气味能让虎头蜂远离!

虎头蜂天敌蜂鹰

虎头蜂很怕桉树、樟树和苦楝的气味,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树木常被种植在都市公园中的原因之一。

另外虎头蜂也对薄荷的气味感到畏惧,这是因为虎头蜂平时都用体內分泌的化学物质标记食物来源、活动范围和天敌位置。

而让人闻风丧胆的虎头蜂其实也有天敌!它就是专吃蜂类的保育类鸟种蜂鹰,它们将剧毒的虎头蜂当作美食。

被虎头蜂叮到怎么办?四大虎头蜂螫伤处理步骤

被虎头蜂螫伤口应避免用手挤压患部,以防注入更多毒液。

若不幸被虎头蜂螫伤,可以根據以下四大步驟進行緊急處置:

  1. 移除毒刺:可用针头、刀片或信用卡等厚纸片轻刮皮肤表面,将刺针和毒液去除,或直接就醫让医师处理。避免用手挤壓患部,以防注入更多毒液。

  2. 缓解不适:若出現紅、腫、熱、痛,不要使用尿液等偏方,建议冰敷以減輕不適。

  3. 紧急处理过敏反应:部分人因体质关系,可能出現晕眩、心悸、呼吸困难等休克症狀,此时应立即送医。若在野外无法及时就医,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制剂以备不时之需。

  4. 就医观察:无论是否有過敏反應,都應通報119並就醫,進一步觀察治療。即使傷口不大,也要留意可能出現的水泡、潰爛等情況,以防感染。

被虎头蜂叮到症状有哪些?会持续多久?

被虎头蜂螫伤后,通常会感到剧烈疼痛,随后患部会开始肿胀。肿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蜂毒种类、个人体质及毒液量而异。一般來說,從被螫傷到症狀完全消除,約需5到10天,且患部常會留下疤痕。

台北荣总毒物中心提醒,被虎头蜂螫伤后可能引发全身性毒性反应,如过敏、凝血异常、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损伤和肝损伤等。螫伤数量越多,毒性反应越严重。如果螫伤超过20处,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务必谨慎处理。

虎头蜂种类该如何辨认?

目前已知的台湾虎头蜂大概有7种,分别是黄腰虎头蜂、拟大虎头蜂、黑绒虎头蜂、姬虎头蜂、中华大虎头蜂、黄跗虎头蜂及威氏虎头蜂。不同的虎头蜂习性都不一样,大家可以透过以下介绍来辨认。

1. 黄腰虎头蜂

黄腰虎头蜂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区域较为常见,腰部带有黄色,性格较为温驯。它们常选择屋檐、窗台、近郊的草丛或树木築巢,因与人类活动範圍接近,較易發生螫人情況。

2. 拟大虎头蜂

拟大虎头蜂又稱正虎头蜂、小型虎头蜂,外形酷似中华大虎头蜂,但体形较小,因此得名。头部呈浅黄褐色,胸部背板呈暗褐色,腹部呈暗黑褐色,末端节呈金黄色与中华大虎头蜂相似,是重要特征。

3. 黑绒虎头蜂

黑绒虎头蜂其窝的形状似传统的竹编鸡笼,故俗稱鸡笼蜂,是目前所知台湾最凶猛的虎头蜂,应与其特殊的长形裂縫出入口,受驚擾時蜂群能大量快速飛出攻擊敌人有关。

4. 姬虎头蜂

姬虎头蜂,又稱黑尾胡蜂或双金环虎头蜂,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它们4-5月築巢於土穴、石穴或树洞中,属肉食性,常掠食其他蜜蜂或长脚蜂的蛹和幼虫。它们常在莲雾、龙眼、水梨的腐果附近出现,只要不打扰,观察和拍照是安全的。

5. 中华大虎头蜂

中华大虎头蜂,又稱杀人蜂,金环胡蜂或土蜂仔,分布在中国华南、台湾、越南、日本等东亚地区,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虎头蜂,长约为翼展达7公分。

6. 黄脚虎头蜂

黄脚虎头蜂是杂食性蜂类,主要吸食果汁和树液,也捕食蚊蝇等小昆虫。它们常在树上、土崖或屋檐築巢,巢形圆形或梨形,直径约15-40釐米,最大可达40公斤,蜂巢中可聚集上万隻蜂群。

7. 威氏虎头蜂

威氏虎头蜂是台湾特有種。1992年在阿里山海拔2,300~2,100公尺发现的威氏虎头蜂巢,是目前分布海拔最高的虎头蜂类。

虎头蜂蜜蜂差别?

虎头蜂蜜蜂差别

虎头蜂(黄蜂)的体形通常比蜜蜂略小,身体呈现黑色或深色,并带有显眼的黄色条纹。它们的腰部较为纤细,连接着腹部。头部通常是黑色,并拥有一对相当大的複眼。相比之下,蜜蜂的体形通常较大,身体覆蓋著柔软的毛髮。

结论

虎头蜂攻击极为危险,尤其在秋季蜂群活跃时。为保安全,应避免靠近或惊扰虎头蜂,可携带含有「敌避」成分的防蚊液。遇到野蜂时,应保持冷静,缓慢后退。若不幸被攻击,应迅速平稳逃离现场,勿惊慌或挥动衣物,以免引来更多蜂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