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VS《三体》,谁才是科幻的神?
《沙丘》VS《三体》,谁才是科幻的神?
“Power over spice is power over all.”
“谁控制了香料,谁就掌控了宇宙。”
冥冥之中的命运难以抗争,趋之若鹜的权力反噬自身;先知自以为能洞察人心,却也被预言奴役,以为绿洲是未来,尸横遍野却是结局;人人都说沙虫巨大可怖,却又向往沙鼠,渺小但自由。
《沙丘》系列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科幻内涵,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时隔两年,《沙丘2》终于在国内上映,那熟悉的漫天黄沙再度席卷而来!
《沙丘2》开分口碑优秀,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甜茶、赞达亚、奥斯汀·巴特勒等演员再度出圈,巨物美学、光影流转、场景构图、细节聚焦让人直呼“顶级”,更不乏有“3月最炸裂的科幻大片”“真正的科幻史诗”等花式夸赞,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更是以《银翼杀手2049》《降临》等作品为大众熟知。
导演 丹尼斯·维伦纽瓦
《沙丘》从改编到登上大荧幕,足足让大家等待了56年。期间历经几位知名导演,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的《沙丘》原著——这部因包含大量意识流描写,一度被认为“最不可能拍成电影”的科幻小说。
因《沙丘》在科幻圈的地位,以及改编的难度等多方面原因,不少读者还常常拿其与《三体》相较。
那么,《沙丘》与《三体》,究竟谁才是科幻的天花板?
《沙丘》第一部于1965年出版,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在弗兰克·赫伯特的创作时期,正处于“科幻三巨头”的黄金时代,像家喻户晓的《星际迷航》《银河帝国三部曲》《2001太空漫游》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可见《沙丘》能在群雄中崭露头角、另辟蹊径是非常了不起的。受到时代和作者本人信仰转变的影响,《沙丘》更多以西方政治、宗教为基础,包含了“反英雄”“复仇”“战争与和平”等多个要素,其经典的叙事模式对后世的许多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曾说自己在创作该书时对《沙丘》有不少借鉴。
而《三体》作为亚洲首部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品,作者刘慈欣在从事计算机工程师的闲暇进行创作,文字里不仅有大胆的脑洞,更有着理工男式的浪漫,科幻风格也更加硬核。《三体》更多展现出东方智慧,通过计谋博弈、物种进化、探索宇宙等方面讲述生命与文明的纠葛。
其实从不同维度下来看,《沙丘》和《三体》都是同样优秀的科幻作品,在科幻创作的长河里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一笔。
哪部科幻作品是你心里的YYDS呢?咱们评论区里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