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者":从希罗多德到蒙田、孟德斯鸠
理解"他者":从希罗多德到蒙田、孟德斯鸠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理解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共通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理解和尊重"他者",以及这种理解对实现文明互鉴和人类进步的意义。
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把与“我们”不同的“他者”的存在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处境,并由此将理解“他者”作为政治思考的核心问题的思想家并不占主流。这多少是因为西方“哲学”追求普遍性真理的思考方式。这样一种以普遍人性为基础、寻求普遍政治方案的政治哲学进路,难免忽视或者化约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存环境、历史条件的特殊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探讨适宜人性发展的完善政治共同体形态时,将希腊城邦作为无可置疑的基本讨论框架,而将近邻波斯的政体作为其理论准绳之下糟糕的变态政治,这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是影响深远、极具代表性的做法。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哲学探究人事的普遍规律、求索善治的标准,是重要的思想努力。但这一进路在理论上有削足适履的倾向,进而,其在理论上没有包容更广泛的人类社会的特殊性也导致其造成实践中的不宽容甚至残忍。比如,当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美洲,他们残酷的殖民活动最初正是以美洲人偏离普遍人性与善治标准为借口的。不过,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有另一脉同样源远流长的思想进路,这一进路以极其认真和尊重关注“他者”的特殊性,其开创者是古希腊思想家希罗多德。
他看见差异是人类的根本处境
希罗多德留下的唯一著作,中文一般将书名译为《历史》。希罗多德在开篇说,以下是对他的historia的展示。这里的希腊词historia确实是西方“历史”(history)概念的源头,希罗多德也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不过,这个希腊词的本意是“探究”,据说在希罗多德所生活的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这个词常用于描述自然哲学家和医生对自然与人体现象背后的因果规律的探究。希罗多德也是要探究其所见背后的原因,只不过在希波战争刚刚结束之际周游地中海沿岸的他,好奇的既非物体,又非人体,而是政治体,是不同政治体各自的兴衰与互相的争斗、不同民族政治精英与普通人的幸福与灾祸背后的原因。希罗多德要理解他的所见所闻,把握世界格局,就需要在空间上把互动的各民族纳入考察范围,在时间上追溯这些民族各自的发展和互相之间的恩怨,而刚刚结束不久的希波战争的来龙去脉自然成了探究的主线。要真正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恩怨,意味着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世界图景、衡量正义和不公的标准,以及对集体繁荣与个人幸福的看法,合而言之,也就是各个民族的nomos(这个关键的希腊词兼有法与习俗的意思)。希罗多德的作品呈现特殊时空中的事件序列和当事者的心态,确实具有后世“历史”写作的特点,但这些交织的故事与心态的展开是服务于对人事兴衰与人类幸福的“探究”。也就是说,希罗多德依然是一个对政治哲学的普遍问题感兴趣的政治哲学家,只不过他看见差异是人类的根本处境,因此政治体的善治和个人的幸福究竟是有一个普遍的标准还是有不同的可能性,这本身成了一个问题。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要求我们跟着他深入地理解不同民族的nomos:他们所敬畏的神、所追求的高贵、所寻求的正义。
希罗多德并不是简单的相对主义者,他不认为善治与幸福没有普遍的标准,只是习俗的约定。比如,他明确地赞赏巴比伦人的婚配方式,他们以美女的彩礼补贴相貌平平的女子的嫁妆,从而使得男女婚配高效公平、人人满意。他也赞赏波斯人评判一个人正义与否的标准:他们看的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整体表现,而非一时一事。又比如,他赞赏埃及人通过向地方长官汇报生活状况来管理风化,这条明智的法律也被立法者梭伦引入雅典。在《历史》中,希罗多德也作出明确的批评,比如,他批评巴比伦人的“神妓”风俗,也辛辣地嘲讽号称智慧的雅典人愚蠢的迷信:他们轻信僭主的把戏,将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子当成真正的女神雅典娜,并相信僭主的回归是女神的旨意。有学者认为,希罗多德通过这件事批评了希腊人以人性来理解神性的整个宗教传统。
希罗多德通过展示他细致的考证和复杂的叙事,尝试引导我们学会判断:哪种nomos更合理、更人道?一个民族的nomos有没有自相矛盾之处,使个人无所适从、使共同体滑入不可避免的衰落?哪种nomos更加自洽?
两名杰出的学生
在近代的法国,有两名希罗多德的杰出学生,蒙田与孟德斯鸠,他们将希罗多德式的探究方式带入了现代政治哲学,通过关注欧洲以外的“他者”来理解世界和自身,求索实现善治与幸福的路径。
蒙田所处的16世纪欧洲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大洋彼岸的美洲人。当时欧洲人对他们在美洲残酷的殖民活动的流行辩护是,美洲原住民的习俗偏离了“自然法”的规定,他们是天生没有能力按照自然法生活的自然奴隶,或者至少是有待纠正的罪人。蒙田也关注美洲人的问题,据他所说,他还亲眼见过被带回法国的美洲原住民,并通过翻译与他们交谈。蒙田的唯一著作《随笔》以汪洋恣肆闻名,但美洲原住民的形象不断出现在他的各种讨论中,成为一条重要线索。而且,美洲人几乎总是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现,蒙田甚至明确地将他们跟随自然激情的素朴生活方式作为按照自然法生活的典范。蒙田在其希罗多德式的政治哲学探究中,同情地理解迥异于自身文明的他者,甚至将他者的生活方式树立为健康人性的新标准,对后来卢梭和整个现代政治哲学对人性和自然的理解都影响深远。
在孟德斯鸠所处的启蒙初期的智识氛围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中国。正如蒙田在法国探访被带回的美洲原住民,孟德斯鸠则在巴黎与来访法国的中国人黄嘉略有过深入交谈。一方面,黄嘉略是欧洲人眼中令人好奇的异邦人,另一方面,欧洲在黄嘉略的眼中也是云遮雾绕的异邦:黄嘉略在来法国以前听说欧洲人道德优越,夜不闭户,刑罚都没有用处,因此当他在巴黎知道有人因谋杀而要被绞死,他大为吃惊。据说,正是黄嘉略的例子启发孟德斯鸠写作风趣幽默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借助游历法国的波斯人的目光审视欧洲的文化、宗教、政治,也引导读者思考波斯文明的视野本身是否合理。不过,在大约30年后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中,中国已经是重要的主题,占据不小的篇幅。我们从孟德斯鸠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摘录了中国各个省份的物产、风俗情况,以及从伏羲、黄帝,到夏、商、周,直到清雍正的每一位皇帝的品性和事迹,并不时夹杂自己的点评。孟德斯鸠的笔记和《论法的精神》中的古代中国有复杂的形象,既有“棍棒下的帝国”一面——皇帝以强力与恐惧治国,又有“礼仪之邦”的一面——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人民互相之间怀有温和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恪守“礼”所规定的相互义务。虽然孟德斯鸠的西方读者常常错失他笔下中国的复杂性以及他对中国“礼”治的洞见,但他对中国的探究本身着实承继了希罗多德的精神:他正视中国nomos的复杂性,尝试深入地理解对他来说相当陌异的生存与政治经验,同时不放弃对古代中国的不同面向做出判断,思考中国的特殊经验可以为回应善治与人类幸福的普遍问题带来什么启发。
理解“他者”,对于今天的中国也是重要乃至紧迫的课题。希罗多德式的探究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既要能进入他者的视野,看见他们所追求的高贵和正义,又要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们的理想是否自洽、是否合理,同时,我们也不能从健康的怀疑坠入愤世嫉俗的相对主义,简单地否定属人的真正高贵与正义的可能性。“文明互鉴”的可能性既在于互相之间深入的理解,又在于人类文明确有改善的尺度。
法朗士善于把动人的故事和对现实的抨击巧妙地融为一体,以丰富美妙的想象来表现寓意深刻的哲理,使人们在优美的艺术享受中得到教益和鼓舞,终于成为拉伯雷和伏尔泰之后法国最优秀的幽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