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单晶拉晶工艺:从技术原理到最新发展
详解单晶拉晶工艺:从技术原理到最新发展
单晶拉晶工艺是半导体和光伏领域的重要技术,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相关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本文将详细介绍单晶拉晶工艺的相关知识,包括拉晶技术工艺类型、直拉单晶炉技术发展、单晶炉结构、拉晶重要流程、拉晶主要步骤、单晶炉拉晶技术规格、拉晶尺寸、新投料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拉晶技术工艺类型
拉晶工艺主要分为Fz法和Cz法两种。这两种工艺的主要区别在于单晶硅的长晶方式不同,其中Fz法采用悬浮区熔法(Fz-floatzone),而Cz法采用直拉法(Cz-czochralski)。
两种工艺的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区熔法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高纯度单晶,但其对原料、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为苛刻,且对于多晶硅原料的尺寸要求较高,生产的晶体尺寸也较小,导致其生产成本较高。目前Fz法多应用于对硅片要求较高的半导体领域,而光伏领域主要使用Cz法。
P型与N型硅棒
直拉单晶炉技术发展
根据直径划分,直拉单晶炉技术经历了四代发展:≤1.5英寸为第一代,≤2英寸为第二代,4-6英寸为第三代,8-12英寸为第四代。从第三代开始实现了半自动化控制,到第四代基本实现了智能全自动化的升级。
目前,顺应大尺寸化发展趋势,主流单晶炉已经发展至160炉型(210mm向下兼容182mm),热场尺寸达36英寸以上,单炉投料量达2800kg以上。
单晶炉结构示意图
拉晶重要流程示意图
单晶炉拉晶技术规格
拉晶尺寸
拉制大硅棒可以摊薄单位成本。在158及以下尺寸的时代,主流厂家连续拉晶的单晶炉设备热屏内径一般不超过300mm,有的仅为270mm。由于166尺寸硅片的直径为223mm,对应圆棒外径约为228mm,设备不需要重大改造;而182尺寸硅片的直径为247mm,对应圆棒外径约252mm,这几乎是老旧产线最大可兼容的尺寸。但210硅片的直径已经达到了295mm,对应圆棒外径约300mm,因此原有的单晶炉设备已不能适应210硅棒的拉制。
新投料工艺技术
多次投料复拉法(Recharged-Cz)
最早Cz法采用分批直拉(Batch-Cz),此法坩埚会因冷却破裂而无法复用,一只坩埚只能拉一根晶棒。为解决此问题,在BCz的基础上增加加料装置,拉制单根硅棒时留下部分硅熔液使坩埚保持高温,然后通过加料装置将硅料加入坩埚中进行下一根硅棒的拉制,此法称为多次投料复拉法(Recharged-Cz)。RCz法节省了晶棒冷却时间和进排气时间,且石英坩埚可以重复利用,已成为目前业界主流的拉晶工艺。
多次投料复拉法(Recharged-Cz)示意图
RCz在BCz基础上增加了加料装置
CCz专用加料法
CCz(Continuous-Cz)法可以一边加料一边拉制晶棒,增加了拉晶效率,主要原因是符合条件的硅料较少——CCz法需要粒径更小、流动性更好颗粒硅作为原材料,但目前棒状硅依然占据95%以上的市场;此外颗粒硅产品纯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流化床法制备的颗粒硅中含有一定量的氢,在高温熔料时容易出现氢跳、溅硅等情况,无法直接用于单晶硅的生产。
在颗粒硅符合要求的情况下,CCz法能够进一步减少加料时间、坩埚成本和能耗,在坩埚寿命周期内可完成约10根晶棒拉制,且CCz产出晶棒电阻率更加均匀、分布更窄,品质更高。由于前文所述磷在硅中更难保证均匀性,故CCz技术的特点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更适用于拉制N型单晶硅,而且CCz法和颗粒硅搭配更易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连续生产,有望成为下一代拉棒主流工艺。
CCz拉制工艺流程图
CCz专用加料装置及输送管道生产现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