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秋一河大潮阔|在黄河几字湾,体验具象化的“科里科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秋一河大潮阔|在黄河几字湾,体验具象化的“科里科气”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062380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湾地区,科技创新正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从盐碱地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煤矿开采区的生态修复项目,当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盐碱地上,智能化设备“配合默契”、“稻鱼共生”一田多养;煤矿开采区,“生态+”耦合发展……
10月9日-13日,记者跟随“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深入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湾,见证当地人秉持热爱、智慧与坚韧,通过科技创新,生态修复的同时,贯通工业、农业、文旅产业,实现耦合发展。

盐碱地上的蝶变

数据显示,鄂尔多斯盐碱化耕地19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其中达拉特旗盐碱化耕地面积85.86万亩。

饱受“咸味”困扰的就包括王爱召镇生成永村村民。无奈之下,他们将土地租了出去,就此,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在盐碱地上诞生。产业园项目总规划占地2600多亩,先期投资2.4亿元建成了空中草莓温室、智能蔬菜工厂、特色瓜果温室等。


10月11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生成永村的达拉特旗广汇·绿沃川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园区内,空中无土栽培的草莓园和特色瓜果园里绿意盎然,玉女果和草莓正处在花期,再有两个月就将上市。

“地上咸,我们就向天空要空间。”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光说,他们在盐碱地块建设智能日光温室,通过室内可上下升降的悬挂式培床系统进行复合密植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等条件下比传统方法节省土地面积约40%,亩均效益较传统种植效益可提升两倍以上,“传统地棚种植草莓,产量一般为1.5到2吨,而我们今年采用新技术提前一个月种植,预计产量可提高到2.5到4吨。”

惊喜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在支撑。

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

在智能草莓大棚内,没有土壤,栽培基质是放在培床里的粗细不同的椰糠颗粒。园区的智慧农业控制系统,将地下水通过超滤反渗透系统净化后,与肥料混在一起注入浇灌循环系统,实现水肥一体智能化控制,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和养分。在智能蔬菜工厂大棚内,记者一行还看到“浮”在营养液里的生菜。随着育种育苗采摘等的不同阶段,被流水线“载”到不同的区域。整个环节除了包装之外,全部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时突破了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生产。

“我们的蔬菜通过冷链18个小时就能到达上海,当地商超能卖到一颗6元以上的价格。”刘文光说,每天从园区运到全国各地的蔬菜可达2万斤。

另外,该产业园还集合休闲观光、文旅体验、研学教育等多种功能,运营以来吸引了呼包鄂以及周边地区10万多人次前来采摘。目前,项目预计年均销售收入约450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在盐碱地上创造奇迹的还有准格尔。

以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为例。


9月14日在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拍摄的稻田画(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位于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规划占地面积约3000亩,园区将现代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2021年当地引进盐碱地改良技术和耐盐碱水稻品种,园区按照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采用新型环沟漫水的灌溉方式,起到排碱洗盐的作用。种植养殖全程利用生物胁迫原理,仅使用有机肥。河蟹和鱼摄食杂草和害虫,并为水稻松土,其排泄物作为肥料。水稻吸收了河蟹的代谢产物,净化了水质。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打造美丽的大地景观,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转化。

园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多彩稻田画,占地面积100余亩,以大地为画布,以稻禾为颜料,利用绿、黄、红、紫、黑、白等7种颜色的水稻组成,采用电脑设计、卫星定位、人工插秧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绘制而成。不同时节,景观效果也不同,5月翠绿碧水。7-8月多彩缤纷。9-10月金黄尽染。

据讲解员介绍,稻田画利用现有的农田资源,不破坏土壤结构,不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站在26.5米的观光塔上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一水多用”和“一田多收”的水循环系统综合种养新模式,欣赏到园区全景,感受稻田画的精美绝伦。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当地村民每年土地直接收益140万元,共惠及小滩子村258户774人;解决当地村民就业20余名,人均年收入42000元;同时带动周边70余家农家乐、渔家乐及乡村旅游的高效发展,收入明显提高。

撂荒多年的盐碱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稻渔生态观光园,成为生态农业的典范。

煤矿开采区里的“生态+”

科技的力量正在推动鄂尔多斯绿色矿山建设。

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角,是全国最大的产煤旗县。煤炭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左右,保障25个省份的煤炭供应,点亮了大半个中国。

准能集团是国家能源集团骨干企业,拥有年生产能力6900万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

紧邻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山峁上,有一处3A级的旅游景区——毓秀景区,以及一个生物多样性公园。


园区航拍图 受访者提供

站在整个园区的最高点,记者看到,曾经被戏称为“鸡爪子山”的第一采坑区,如今已成功“植发”,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生活着鸵鸟,各种鱼类,以及自然“落户”而来的赤麻鸭等。

作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里实现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让“硬核工业”握手“诗与远方”。这只是准能集团多个生态修复工程的一个缩影。

在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准能集团更是以“生态+”方式贯通了工业、新能源、农牧业、文旅产业,实现了耦合发展。

据介绍,该矿区还建成了3.9万亩林果种植基地和千亩果品试验基地,每年为当地村民增收4000万元;以生态公司羯羊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农民销售羯羊11000多只、肉牛860头、碱稻米及果蔬280多万斤。直接带动辐射上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58万元……近5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增加14亿元。

还绿于矿山,更要还产业于村民。

距离毓秀公园不远处的山顶上,有几片大果园刚刚迎来丰收。那里便是力量煤业大饭铺煤矿在塌陷区的生态修复现场。

力量煤业大饭铺煤矿位于准格尔旗南部,井田面积为9.6108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3.9亿吨。他们的修复办法就是在复垦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目前已建成880亩果园、500余亩葡萄园、年产200吨的酒庄,打造了一条集种植、养殖、果酒生产、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初步实现了复垦区治理产业化。这项生态修复项目吸收就业近300人,年人均收入达到8万元。


果园一角 受访者提供

记者一行来到果园了解到,该果园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矮砧密植技术,每亩可栽植110-190棵果树,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2-3倍。同时还配套建设了防风、防冰雹格架系统,引进国际先进的以色列耐特菲姆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可实现智能操控。2024年收获苹果80吨。

力量煤业董事长李波告诉记者,复垦区的葡萄园在2020年实现一期初步挂果,收获 4.7 吨。2021年,干红、干白葡萄酒试酿成功。2024年,收获葡萄已经达到70吨。种植模式采用国内先进的厂字型结构,引进以色列进口的水肥一体化滴管系统,辅以防雹网系统,并实现机械化作业。未来的规模将是千亩葡萄园、千亩果树种植园和百亩生态采摘园,以及年产200吨酒庄的生态农业园,年产苹果800万斤以上。

科技改变煤矿。该公司先后有5项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并获得奖励。同时,复垦区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国家认证。

如今,力量煤业已联合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准格尔旗政府建成果树产学研基地8.5亩,现有试验苹果品种16个、梨品种4个、杏品种7个、李子品种3个和葡萄品种6个,致力于引进、培育适宜准旗生长、具有当地特色的果树品种。

在黄河几字湾,记者一行体验具象化的“科里科气”。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