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及其建筑
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及其建筑
随着现代化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动物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及其建筑布局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养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本文将详细介绍养殖场选址、布局和建筑的具体要求,为从事或计划从事畜牧业的读者提供参考。
一、场址选择
规模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养殖业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不占用基本农田:坚持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果牧结合、生态养殖;选择养殖场的场址,既要考虑养殖场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又要考虑养殖场不受环境已经存在的污染所影响。方式、规模、生产特点、饲养管理方式以及生产集约化程度等基本特点,对地势、地形、土质、水源以及居民点的配置、交通、电力、物资供应等条件进行全面考察。
地势 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地下水位2m以上,排水方便和背风向阳的地方,场 址的选择既要考虑防止污染湖泊河流,又要防止水淹、滑坡、墙方的出现。场址的土质以坚 实、渗水性强、未被寄生虫和病原体污染的沙质土壤为好。场址周边气流通畅,远离风口, 沿海区域宜有防风林遮挡 。
水源和水质 应选择水质好、水源充足的地方建场,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要在水质上符合要求。
位置场址 应尽可能选择接近饲料产地和加工地,交通方便、供电良好、网络通畅的地方。
二、养殖场的布局
规模养殖场总体规划布局是养殖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应做到周密规划,科学设计,以保证养殖场的长远发展,减少养殖建设投资,最大限度节约养殖成本。布局的原则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便于防疫”“保证公共卫生安全”“便于管理、利于环保”“兼顾今后发 展”,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和确定各区的合理布局,配置应做到紧凑整齐,节约用地。
(一)养殖场分区规划的原则
循环利用,高效生产 以环境影响最小化、公共卫生与防疫安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确定规划布局,做到动物粪尿和养殖场污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并能与有机肥生 产、种植业、沼气、蚯蚓养殖等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降低成本 合理利用地形地势解决挡风防寒、通风防热、采光等问题, 有效利用原有道路、供水供电线路以及原有建筑物等,以创造最有利的养殖场环境、卫生防 疫条件和生产联系,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
留有余地,分步实施 采用分阶段、分期、按单元建设的方式,规划时对各区应留有余地,生产区规划尤其应注意,以使各区既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又能保证发展的需要。
(二)养殖场的布局规划
养殖场分区规划时,首先应从人畜保健角度出发,考虑地势和主风向,合理安排各区位置,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养殖场通常分3个功能区,即养殖生产区、粪尿污水处理区和病畜禽处理区(隔离区)、生产管理区。 养殖场的建筑物以坐北朝南为宜,布局应整齐紧凑。各建筑物的安排,应做到土地利用 合理经济,尽量缩短运输距离,便于经营,利于生产 。
- 养殖生产区 养殖生产区是养殖场的主要部分和主要建筑区,一般建筑面积占全场 总建筑面积的70%~80%。其中,包括各类生产用畜禽舍[如种畜禽舍、幼畜(雏)舍、 育成舍、成年或育肥舍等]、饲料加工室、饲料仓库、青贮区、垫草区、隔离舍、水塔或储 备水源等。
(1)生产用畜禽舍:各类畜禽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各类畜禽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利用 特点,如公猪舍为了避免公猪由于闻到母猪气味导致骚动不安,应与母猪舍保持相当的 距离。
(2)饲料加工室:尽量缩短喂饲距离,考虑方便全场喂饲,同时考虑到方便往场内运 料,可安排在养殖场中间或一侧的尽端。
(3)饲料仓库:考虑到运料与加工的方便,应安排在养殖场一侧的尽端。
(4)青贮区、垫草区:安排在饲料加工室附近。
(5)隔离舍:安排在养殖场的一角,只对场内开门。
(6)水塔或储备水源:位置要与水源条件相适应,并留有选择余地,安排在养殖场最高处。
粪尿污水处理区和病畜禽处理区(隔离区) 粪尿污水处理区设在地势低处,配置有粪尿、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如积肥场、粪污固液分离设备、污水氧化塘、沼气池、病死动物焚烧处理室等。病畜禽处理区(隔离区)包括病畜禽隔离室、新购入种畜禽的饲养观察室等,应安排在养殖场的下风区,以避免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生产管理区 包括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养殖场办公设施及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如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职工宿舍等。该区与日常饲养工作关系密切,与生产区距离不宜远,可安排在养殖场的一角,独成一院,对场内外来往车辆与人员应设有安装消毒设备的专用通道。生产管理区和生活区应距生产区50m以上。
三、畜禽舍建筑
畜禽舍建筑,要根据各地全年的气温变化和养殖畜禽的品种来确定。畜禽舍的建设要就地取材,经济实用,还要符合防疫要求,做到科学合理。
(一)畜禽舍建筑的要求
(1)舍内应干燥,不透水,且不清,冬季地面应保温。要求墙壁、屋顶(天棚)等结构的导热性小,耐热,防潮。
(2)舍内要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窗户,以保证太阳光线直接射入和散射光线射入。
(3)要求供水充足,污水、粪尿能排净,舍内清洁卫生,空气新鲜。
(4)安置家畜和饲养人员的住房要合理,以便于正常工作。
(二)畜禽舍的类型
北方的畜禽舍,要求能深暖、防寒;南方的畜禽舍要求通风、防暑,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和畜种采用不同的类型。一般畜禽舍的类型可按四周墙壁严密程度划分为封闭舍、半开放舍、开放舍、装配式畜禽舍等。
- 封闭舍 指上有屋隐运盖,四周有墙壁保护,通风换气、采充依靠人工调节,或者依靠门、窗调节的畜禽舍。这种畜禽舍最主要的特点是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较强,使舍内保持一个较为理想的空气环境。封闭舍也可分为无窗和有窗乡种形式。
①无窗舍:又称“环境控制舍”,舍内根据所养畜禽的复求,通过人工充分调节小气候,主要适用于靠精饲料喂养的畜禽——猪、鸡以及其他幼畜。
②有窗舍:其通风换气,采光均主要依靠门、窗或通风管;其特点是防寒较易,防暑较难。
半开放舍 三面有墙,正面仅半截墙的畜舍称为半开放舍。这类畜舍由于舍内空气流动性大,舍内外温差相差不大,御寒能力较弱,冬季不适于饲养耐寒能力弱的畜禽,尤其不适宜在冬季饲养仔畜和幼畜。较适于耐寒性较好的成年家畜,如肉牛、乳牛等。为扩大半开放舍的使用范围,克服其保温能力弱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冬季用帘子将开放的部位封闭,如某些简易开放型节能畜禽舍,冬天采用双层塑料卷帘将开放部位封闭。
开放舍所谓开放舍 是指四面均无墙的畜禽舍。四周无墙的畜禽舍称棚舍,又称敞相或凉棚。其屋顶可防止日晒雨神,四周敞开可使空气流通,是防鼻的一种极好形式。棚舍在削弱热辐射的影响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我国中原地区养牛多采用开放舍。
装配式畜禽舍 其特点是能满足不同畜禽品种和不同饲养阶段的工艺要求,有利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建筑形式为单层单跨,适宜建筑有开敞式、有窗式和密闭式等不同畜禽舍。结构为轻型剂星架,墙体为板状夹心板,厚度为40
100mm,水泥地面,砖基础和地梁,墙面为红泥浪板(塑胶)和聚苯乙烯为主体的空气流动或不流动隔热层,畜禽舍长度视地形和饲养要求而定,跨度可为68mó9~12m,直至24m,目前装配式牛舍应用较多。
(三)畜禽舍建筑结构要求
地基 土地坚实、干燥,可利用天然的地基。若是疏松的黏土,须用石块或砖砌好 墙壁地基并高出地面,地基深80~100 cm。地基与墙壁之间最好有油毡绝缘防潮层。
墙壁 砖墙厚50~75cm。从地面算起,应抹100cm高的墙裙。在农村也可用土 坯墙、土打墙等,但从地面算起应砌100cm高的石块。土墙造价低,投资少,但不 耐用。
屋顶(棚顶) 北方寒冷地区,屋顶应用导热性弱和保温的材料。南方则要求防暑、 防雨并通风良好。
屋檐 屋檐距地面为280~320cm。屋檐和屋顶(顶棚)太高,不利于保温;过低则 影响舍内光照和通风。可视各地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等因素而定。
门与窗 畜禽舍的大门应坚实牢固,宽200
250cm,不用门槛,最好设置推拉门。 一般南窗应多、大(100cm×120cm);北窗则宜少、小(80cm×100 cm)。舍内的阳光照 射量受畜禽舍的方向,窗户的形式、大小、位置、反射面积的影响,所以要求不同。窗台距 地面高度为120140cm。通气孔 通气孔一般设在屋顶,大小因畜禽舍类型不同而不同。通气孔上设有活门, 可以自由启闭,通气孔应高于屋脊0.5m或在房的顶部。
畜舍粪尿沟和污水池 为了保持舍内的清洁和清扫方便,粪尿沟应不透水,表面应光滑。粪尿沟宽28
30cm,深15cm,倾斜度1:(100200)。粪尿沟应通到舍外污水 池。为了保持清洁,舍内的粪便必须每天清扫,要保持沟畅通,并定期用水冲洗。通道 通道主要是饲料通道或工作人员通道。通道宽因养殖畜禽品种不同而不同, 一般宽为120~1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