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导读】《荀子·修身》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修身智慧。本文节选部分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君子如何通过内省来提升自我,以及在面对善恶、是非时应有的态度。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出自先秦荀子的《荀子·修身(节选)》
原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残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残害自己的人;对于善事,没有满足;能够接受劝告而且能够警惕,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行为混乱,却痛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自己不贤良,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贤良;心肠像虎狼一样狠毒,行为像禽兽一样放纵,却又怨恨别人说他是恶人;阿谀奉承的人他亲近,敢于直言规劝的人他疏远,把正派的人当作笑料,把极端忠诚的人看作仇敌,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良的行为去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行为去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善良的行为去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善良的行为去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叫做聪明;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叫做愚蠢。中伤善良的人叫做谗,残害善良的人叫做贼。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叫做正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利益而背弃道义叫做最恶劣的盗贼。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轻视王公贵族;注重内心反省,就会把身外之物看得很轻。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体劳累但内心安逸的事就做,利益少但道义多的事就做,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好农夫不因水旱而不耕作,好商人不因货物折本而不经营,有志之士不因贫穷而怠慢道义。
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能达到同样远的距离。所以一步一步地不停地走,就是跛脚的乌龟也能到达千里之外;不断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堵塞水源,开挖沟渠,长江黄河也会因此而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人的才能资质相差悬殊,难道就像跛鳖与六骥的差别那样大吗?然而,跛鳖能到达目的地,六骥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有的人去做,有的人不去做罢了!道路即使很近,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不做就不能成功。那种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的成就不会超过常人多少。
简析
这篇文章清晰地区分善恶、是非的标准,强调正直、真诚的重要性,同时批判了虚伪、谄媚的行为;文中深刻阐述了君子修身立德、追求道义的原则与态度,以及对待善恶、是非的明智选择,同时鼓励人们要持续努力、勇于实践,不因外界条件而放弃追求道义的精神,是君子立身之本。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