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是什么
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是什么
在法律解释领域,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是两种常见的解释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两种解释方法的不同,并提供具体的判断标准和注意事项。
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基本定义
类推解释是填补法律漏洞的一种解释方法,是指对于相类似的案件应作相同处理。
扩大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文义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示立法真意时,扩张法律条文的文义,以期正确阐释法律内容意义的一种解释方法。
刑法视角下的区别
从理论上,可以列举以下几点区别:
形式上的区别: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并未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而是在刑法文义的“射程”之内进行解释;类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在刑法文义的“射程”之外进行解释。
着重点的区别: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
与立法者意思的关系:扩大解释是为了使立法者的意思明确化;类推解释是在立法者的意思之外主张解释者自己所设定的原理。
实质上的区别:扩大解释没有超出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区分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注意事项
处罚必要性的考量:某种解释是否类推解释因而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在考虑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处罚的必要性。一个行为的处罚的必要性越高,将其解释为犯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行为离刑法用语核心含义的距离越远,则解释为犯罪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处罚的必要性越高,做出扩大解释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行为超出了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则不管处罚的必要性有多高,也不得解释为犯罪。因为即使危害再严重的行为,如果事先没有将其可罚性告知国民,就不得对该行为定罪科刑。
一般人的接受程度:要通过一般人的接受程度来判断是否会侵犯国民的预测可能性,进而判断某种解释是否类推解释因而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一种解释结论能否被一般人接受,常常是判断解释结论是否侵犯国民的预测可能性的重要线索。因为当解释结论被一般人接受时,就说明没有超出一般人预测可能性的范围;当一般人对某种解释结论大吃一惊时,常常表明该解释结论超出了一般人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解释结论的协调性:解释结论与刑法的相关条文内容以及刑法的整体精神相协调时,不宜认定为类推解释。当扩大解释与相关条文产生冲突,与刑法的整体精神相矛盾时,很容易形成类推解释。
社会发展趋势:某种解释结论符合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事实,因而符合刑法用语含义的发展趋势时,不应认为是类推解释。任何用语的含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事实的变化而变化的。
本国刑法用语的判断标准:某种解释是扩大解释还是类推解释,应当根据本国的刑法及其用语进行判断,而不能根据外国刑法用语得出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的基本原则会与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有所冲突,因此区分这两种解释至关重要。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或遇到具体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本文原文来自66la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