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印泥也能按红手印,众多颜料都算工艺品,印泥才谈得上文化物
没有印泥也能按红手印,众多颜料都算工艺品,印泥才谈得上文化物
印泥,作为中国特有的文房之宝,不仅是书画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媒介,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从春秋秦汉时期的封泥,到如今工艺精湛的书画印泥,印泥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一独特文化瑰宝的前世今生。
印泥,也称印肉、印色,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印泥。印泥是书画家创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品,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其原料主要包括艾叶纤维(艾绒)、朱砂和炼制过的菜油(或蓖麻油)等,经过精细的加工调和而成。印泥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色泽鲜明沉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油,文字醒目清晰。
印泥的分类多种多样,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书画印泥和办公印泥(也可称为精品印泥和普通印泥)。书画印泥要求印文清晰、不褪色、不渗色,能如实反映作者的刀功艺术;而办公印泥则只要求表达的印文清楚,盖章落纸轻松即可。此外,根据颜色不同,印泥还可分为红色印泥和其他特殊颜色的印泥,如绿色、黑色、褐色、蓝色等。
早在春秋秦汉时期,由于当时还没有纸张,人们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在传递公文时,书函外会覆以空白简牍,用绳系扎后外敷以泥,再于泥上加盖印章,作为封缄的标志。这种泥即被称为封泥,也可视作印泥的早期形态。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还可以看到这种场景。
随着纸张的发明与普及,简牍和封泥逐渐被废弃。人们开始仿照封泥之法,用水调和朱砂于印面,然后加盖在公告、信札等之上。然而,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为了解决水调朱砂易脱落的问题,人们开始尝试将油加入印色中。
据推测,五代时期(公元907-959年)或不晚于南唐时期(公元937-975年),已经出现了以油调和朱砂制作印色的方法。北宋时期由于当时对印色中油的种类与用量把握不成熟,常会有污染纸面、渗油等现象。这些问题直到宋末元初才有显著改善。元代时,金石篆刻开始步入倡导期,文人的参与使得中国篆刻的艺术立场被确立。
明清两代是传统书画艺术的普遍发展时期,印泥的制作技艺也有了很大提高。匠人们精益求精,不断尝试在印泥中加入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以提升其品质。现在文化更为开放,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印泥品牌,如漳州八宝印泥、常州龙泉印泥与杭州西泠印泥等。这些精品印泥色泽鲜和、气味芬芳,遇冬不凝固、逢夏不渗油,印文清晰且久不褪色,甚至可以做到浸水不化、火烧留痕,被誉为书画印泥之瑰宝。
印泥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将精选的朱砂研磨细腻后,与经过特殊炼制的植物油(如蓖麻油)以及经过精细加工的艾绒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反复捶打、搅拌等工序,使其充分融合并达到理想的粘稠度和色泽,最后静置一段时间使其性能稳定,即可制成印泥。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印泥就是朱砂或者红色的墨水制作。很多情况下没有印泥,就会选择用朱砂或者红色颜料代替,特别是文件按手印的时候常见。然而,朱砂和印泥完全不同。
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是一种天然矿物,常用于制作红色颜料。通常为粉末状或块状,需要研磨后才能使用。作为颜料使用时,其颜色鲜艳、沉着,但单独使用时需要配合其他介质(如油、水等)才能固定在纸张上。有时候还可以入药作用。
红色墨水的制作通常是通过将红色颜料(如曙红、洋红、品红、朱砂等)溶解在适当的溶剂(如水、酒精等)中,并加入适量的增稠剂(如阿拉伯树胶、液体石碳酸等)和稳定剂(如需),经过充分搅拌和过滤后得到的。
所以,印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普通墨水更多的是工艺技术产品。朱砂是天然的颜料,本身不具备文化性质。现在知道文房里面的东西为什么文化气息浓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