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走台湾时,为何执意带走末代衍圣公,孔子后人有何遗秘?
蒋介石败走台湾时,为何执意带走末代衍圣公,孔子后人有何遗秘?
导读:作为孔子第77世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出生时的特殊待遇,到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再到最终客死异乡,他的经历见证了孔氏家族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变迁。
正所谓一山一水一圣人,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图腾,孔子一脉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社会中,都是堪比皇族的存在。直到清朝被推翻后,这一世袭制度与“衍圣公”的名号,便随着改朝换代一起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了。
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作为千年圣脉传承的“活化石”,也是一生跌宕起伏传奇无数。作为两千余年历史中,离开过曲阜孔府的三位孔子嫡传血脉之一,孔德成被败逃台湾的蒋介石特意带走,最终终老孤岛,结束了被政治裹挟的一生。
在封建社会看来,孔门的地位并非一般皇亲贵族可比,甚至是比正统皇室尊亲还要尊贵的门第。俗话说得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两汉作为中国古代最长命的王朝,也不过400年的世袭罔替。但宋至和二年开始,每一代孔府的继承人,都享有位列三公的待遇,及“衍圣公”的世袭爵位。这个爵位从公元1055年,一直传到了民国24年,直到民国政府建立之后,才将这一尊号,改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则是孔子的第77世孙。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生母并非76世孙孔令贻的正妻,而是府上一个粗使卑贱的婢女。在生下这个遗腹子时还曾遭受了难产的折磨。1919年秋天,孔令贻的老丈人突发疾病去世,他忙不迭地赴京送殡,没想到自己却也在这年11月,随岳父驾鹤而去。
当时孔令贻只有两个闺女,而孔德成尚在其母腹中。为此,在孔令贻去世之前,曾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徐世昌和溥仪二人,表示如果婢女生下的是个男孩,就可以破格继任为衍圣公。
1920年正月初四,山东曲阜孔府里里外外,如临大敌般,被北洋政府派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场的不仅有与孔氏一族,血缘关系最亲近的十二府的长辈老太太,还有北洋政府山东省省长屈映光。这是孔德成从其母王氏腹中出世的一天。之所以孔府前前后后都有重兵把守,一来是为了验证王氏腹中之子是男是女,二来是为了防止有人偷换婴儿或出现意外。
孔德成出生当天,孔府上下门户齐开,为了助王氏顺利生产,特地在门上挂上弓箭,示“飞快”、“速到”之意。但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巧合,王氏难产一度疼得昏过去。这时有人说是因为孔府内宅,地势后高前低,要是想让“小圣人”顺利出生,必须将前边的地势抬高。因此孔氏宗亲便打开了正南门,这可是皇帝出巡或是祭孔时才能开的一道门,可见各位长辈的重视。
“小圣人”降临人间后,孔府特地敲锣十三下以示“小圣人”诞生,而曲阜则全城燃放鞭炮进行祝贺。北洋政府也在曲阜鸣十三响礼炮,彰显圣人后裔不辍之喜。这位德字辈“小圣人”孔德成的名字,乃是取“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之意。在他出生17天后,年仅26岁的生母王氏,便因产后血虚不幸去世。因此孔德成自幼由嫡母陶氏抚养长大。
1920年四月二十日,刚过百天的孔德成,在北洋政府徐世昌颁发大总统令下,受袭第三十一代衍圣公,用来收买人心,而他也成为了最后一代衍圣公。童年时代的孔德成,由于父母接连早逝,他自小便与两个姐姐一起读书写字。作为孔子的后人,孔府也相当注重后代的教育,专门请了6个先生为姐弟三人传道授业。孔德成姐弟自幼便在书桌前练习书法。
颇具天资的孔德成,在7岁时的字就写得一手行云流水的好字。9岁时孔德成便接任整个孔氏家族的“掌门人”,一手包揽了孔府上下大大小小的府务。1935年,15岁的孔德成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衍圣公”爵号,认为世袭爵位在民国略显不合时宜。但当时南京政府认为维护统治的前提,就是道统的延续,于是将衍圣公这一爵位,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成为世袭特任官。
1949年解放战争之后,以承继儒家道统为己任的蒋介石,不仅运走了一大批黄金及文物古董,更是在败退前直接把孔德成带到了台湾。其实早在1948年3月,承袭着孔子神圣血脉的孔德成,便被蒋介石视为“国之重宝”。而孔德成远赴美国游学传播儒家文化时,也是受到了蒋介石的授意。
孔德成从美国归来后,决定随蒋介石远走台湾,去家离国一去六十载,跟随在台湾的国民党,亲眼看着台湾政权的风风雨雨。而他既不献媚霸权,也不掺和任何政事,只专心学问教书育人。一直到孔德成成为耄耋老者之际,他再也没有踏进孔林祭拜先人。
20世纪末,曲阜代表团到台湾去拜访孔德成,盛情邀请他回归故里,并献上了曲阜当地生产的,以“孔府”命名的白酒,也就是“孔府家酒”。谁知孔德成看着精美的包装盒上,印着的“孔府家酒”几个大字,不以为然的表示,“我们孔家没有这种酒”。
或许在他眼中家族辉煌只是外表的光鲜,随时光逝去后的种种传说,不过是华丽的镜花水月。末代衍圣公,何其尊贵的称号如今不过是过眼云烟。想起他幼年时期,父亲在他出生之前便驾鹤西去,生母因遭人嫉妒被暗害惨死,致使他小小年纪便无法在父母膝下承欢。少年时与他相依为命,情深意笃的大姐遇人不淑,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吞金自尽。刚入青年时受各种政权的纷争影响,自己无法独善其身只能随之颠簸流离。中年时本以为世道清平,可以安安稳稳的选择一段不受人左右的人生,却无端被人刨尽祖坟,眼睁睁的看着父母曝尸却难以维护。老年时历经人生波折,长子维益却先自己一步与世长辞,让他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苦。
时代剧变,风云际会,孔德成承受了孔氏一族由盛入衰,由贵入贱之痛。人人羡慕他生于末代显贵之家,因其出身贫富贵贱于他便只是一抹浮云。然而殊不知注定要客死异乡的他,尚不如一平民幸福。
孔德成在台去世后,并未按照大陆亲属的希望,葬于孔子家族墓地---孔林,而是葬在了台湾的三峡公墓。孔德成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二位,没有葬于祖茔的“衍圣公”。而曲阜那片前后使用了2000多年,共计10余万座孔氏子孙墓的孔林,仍是他一生的痛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