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解释周围发生的事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解释周围发生的事情?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6/17/16295112_1133323158.shtml

想象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我们会推测这个人是善良的;而当我们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缺乏环保意识或者公共道德。当你尝试对周遭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现象做出解释时,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归因(Attribution)。归因在社会知觉中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探讨归因如何发生以及不同的归因模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1]。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指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也就是当人们感知到某一行为的结果时,他们总会希望能够弄清楚“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即便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要这么做。归因理论探讨的是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通过理解归因的形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动机、情感和意图,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归因的动机

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归因,主要出于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 理解环境的动机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追求。人们倾向于通过归因来构建一个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模型,以解释和预测复杂多变的社交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世界。

  • 控制环境的动机是指通过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可以控制的因素,人们能够增强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并更好地应对不利的结果。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可以减轻对不利结果的责任感,保护自尊心。

归因的因素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内因和外因。

  • 内部原因或性格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 外部原因或环境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则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2]。

他认为个体如果将结果的产生归因于外部,则行动者对其行为就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如果归因于内部也就是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归因的原则

海德指出,人们在归因时通常遵循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 共变原则(covariation)强调的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具体而言,当某一特定原因在多个不同情境下均与某一特定结果紧密相随,且在该原因不存在时,该结果也相应地不出现,我们便有理由将这一结果归因于该原因。比如,在观察到某人总是在考试前夕表现出烦躁不安、频繁抱怨的情绪状态,而在其他时间则相对平静愉快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这种情绪变化与即将到来的考试之间存在强烈的共变关系,从而将“闹别扭”的行为归因于考试压力,而非个人性格。

  • 排除原则(discounting)是指如果某一事件或行为的发生可以完全由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中的一方来解释,那么另一方因素便可以被合理排除。这一原则在处理复杂情境时能够帮助我们迅速锁定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在面对一起凶残的谋杀案时,如果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动机及过往记录均指向其极端的暴力倾向和扭曲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就会倾向于将这一犯罪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的本性或人格缺陷,而排除外部因素(如环境刺激、临时冲动等)的干扰,这样的归因方式也将有助于司法系统对犯罪者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惩处。

理论发展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Harold Kelley)对归因理论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他认为归因主要由三方面信息确定,即:一是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即大众性(consensus);二是行为是否始终一贯,即一致性(consistency);三是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即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根据这三类信息可将行为解释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和情境或关系三类中[3],其中行动者因素属于内部归因,而客观刺激物因素和关系或情境因素属于外部归因。由于强调三种信息的重要性,因此他的归因理论又被称为三度理论(Cube theory)[4]。

罗伯特的归因理论

罗特(J.Roth)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他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外控型的人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力量,如情境、运气、机遇、命运等;内控型的人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等内部素质[2]。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对于结果的归因倾向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5]。

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B.Weiner)继承了海德把原因分为个人和环境的观点,但他认为内—外原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因此他根据众多不同原因的特性将其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维度(locus of control)(内部—外部)、稳定性维度(stability)(稳定—不稳定)、可控性维度(controllability)(可控—不可控)[6][7]。韦纳等人认为,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比如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归因谬误

  • 认知性偏差(cognitive biases):在自己与他人行为或认知一致程度很高的状况下,人们容易做情境归因;相反则易做性格归因。

  • 动机性偏差(motivational biases):包括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或保护自尊的“自利偏差”,以及个人高估其对外在事件的控制力而易做内在归因的“高估自控的错觉”(如过分自责等)。

  • 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指人们低估情境作用,而高估当事人内部的人格因素,倾向于将人们的所作所为归因于当事人的内在品质。如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实力[8]。

  • 自利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因高估自我因素而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力。倾向于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

  • 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个体倾向于将消极结果归因于外部稳定因素,而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9]。

应用案例

社交媒体用户从众信息分享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三度归因理论视角

张坤,李力[10]

摘要:

  • [目的/意义]旨在探明社交媒体用户从众信息分享行为的成因与作用机制,为用户信息行为引导、舆情信息监管和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 [方法/过程]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情境或关系层面分别引入信息甄别自我效能、信息源可信度和主观规范三个自变量,构建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262份有效样本数据,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数据及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
  • [结果/结论]信息甄别自我效能、信息源可信度和主观规范均对社交媒体用户从众信息分享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主观规范影响最大。此外,信息甄别自我效能能够负向调节主观规范对社交媒体用户从众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但并不能调节信息源可信度对社交媒体用户从众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用户从众信息分享行为的成因与作用机理,为人们理解用户从众信息行为提供了参考,为社交媒体“刷屏”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为三度归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范例与场景,也为相关方的服务优化、政策制定等提供了策略启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从众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分享;

参考文献

[1]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 New York:Wiley, 1958:322.

[2] 曹倩琴.浅析归因理论发展及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5(03):38-40.

[3] Kelley, H. H. & Michela, J. L. 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 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 1980, 31: 457-501.

[4] Kelley H H. Attribution Theory in Social Psychology[M].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7:192-238.

[5] 刘余良.国外控制点理论的某些研究[J].心理科学, 1990(1):3.DOI:CNKI:SUN:XLKX.0.1990-01-013.

[6] 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4): 548.

[7]韩仁生.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J].齐鲁学刊,1994,(05):125-128.

[8] Richard E. Nisbett·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Free Press,2003

[9] Douglas, S. C. & Martinko, M. J.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the prediction of workplace aggress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 86(4): 547-559.

[10]张坤,李力.社交媒体用户从众信息分享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三度归因理论视角[J].情报资料工作,2022,43(06):58-67.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