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在B超和CT上判断脾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在B超和CT上判断脾大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9/03/34388768_1142335546.shtml

脾脏肿大是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正确判断脾脏大小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B超和CT等影像学手段判断脾脏是否肿大。

脾脏的正常表现

脾的大小、重量还因不同年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而异,在成年人、通常大约10cm 长, 6cm 宽、3- 4cm厚。在老年人则趋减小。在成年人脾平均重量的为150g (正常范围为80- 300g,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 血液的含量)。

脾脏常用的测量径线

①脾厚径(t):脾门中心层面之脾内缘至脾外缘的最短径;
②脾长径(b): 脾门中心层面脾的最长径(前后直线);
③:脾上、下径(l):脾的上缘至脾的下缘的垂直距离,即脾下极床位减去脾上极床位;
④脾肋单元计数(ru) :脾最大截面之层面脾外缘占据肋单元数。

脾脏肿大的临床诊断标准

(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2)中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3)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超过前正中线,也称巨脾。

X线平片测量

(1)可依据临床诊断标准
(2)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B超测量

(1)轻度肿大:脾形态饱满,长径>12.0 cm,厚度>4.0 cm,脾门静脉内径>0.8 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 cm,仰卧位时可探及脾脏下缘,实质回声颗粒增粗。

(2)中度肿大:脾形态饱满且边界不规则,脾门切迹变浅,长>13.0 cm,厚>5.0 cm,脾静脉内径>1.0 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 cm或平脐,实质回声明显增粗。

(3)重度肿大:大小形态失常,长>15.0 cm,厚>5.0 cm,脾静脉>1.2 cm,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实质回声颗粒明显增粗,脾门周围有低回声结节(副脾及肿大的淋巴结)。

(4)巨大脾:脾脏大小形态明显失常,脾门切迹消失,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下甚至达盆腔,实质内有钙化斑及占位病变。钙化斑由于脾纤维化所致。

CT测量

(1)脾脏在任一径线上>12CM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相邻肋骨和肋间隙的宽度分别代表一个肋单元)。
(3)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
(4)前缘超过锁骨中线,下缘超出肋缘或低于左肾下极


本文原文来自新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