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临床常用的中药外用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临床常用的中药外用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91682824.html

中药外用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通过将中药煎煮、捣碎、研磨或制成药膏、敷贴等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黏膜或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常用的中药外用方法,包括贴敷法、熏洗法、涂抹法、灌肠法等,并探讨其现代研究与展望。

引言

中药外用法概述:指将中药煎煮、捣碎、研磨或制成药膏、敷贴等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黏膜或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药外用的剂型:包括膏剂、洗剂、散剂、敷贴等多种剂型,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

中药外用法的历史与发展

  • 古代应用:中药外用法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如《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中就有相关记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 现代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外用法逐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剂型和给药方式,提高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外用法的治疗原理

  • 药效温和:中药外用法避免了口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具有药效温和、安全可靠的优点。
  • 局部作用:中药外用法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或黏膜,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或黏膜吸收,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
  • 经络传导:中药外用法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经络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贴敷法

贴敷法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 定义:贴敷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
  • 作用机制:贴敷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或通过经络、穴位等通道,达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治疗效果。

常用药物与配方

  • 常用药物:贴敷法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柏、黄连、白芷、当归、川芎、赤芍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功效。
  • 经典配方:根据不同病症,可选用不同的中药配方进行贴敷,如治疗跌打损伤的活血止痛散,治疗风湿痹痛的祛风通络散等。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 操作方法:贴敷前需清洁患处皮肤,将药物均匀地贴在患处,并用纱布或胶布固定,避免药物移位或脱落。贴敷时间可根据药物和病情而定,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天。
  • 注意事项:贴敷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疼痛、水泡等应立即停止贴敷,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持贴敷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熏洗法

熏洗法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 定义:熏洗法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的方法。
  • 作用机制:通过药物与热力的联合作用,使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患处,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药物与配方

  • 常用药物:艾叶、苍术、白芷、苦参、黄柏等中草药。
  • 经典配方:《外科正宗》记载的“洗痔肿痛方”,《医宗金鉴》记载的“癣洗方”等。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 操作方法:将药物煎汤后,倒入熏洗器中,趁热熏蒸患处,待药汤稍凉后再淋洗或浸浴。
  • 注意事项:熏洗时,注意药液温度,避免烫伤;熏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患处,避免受凉;熏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涂抹法

涂抹法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 定义:涂抹法是将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如药膏、药液等,直接涂抹于皮肤或黏膜上,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 作用机制:通过皮肤或黏膜吸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发挥治疗作用;或通过刺激皮肤或黏膜,调节机体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药物与使用方法

  • 药膏类:如软膏、油膏等,直接涂抹于皮肤或黏膜上,可治疗皮肤病、烫伤、感染等。
  • 药液类:如洗剂、搽剂等,可涂抹于皮肤或黏膜上,也可通过浸泡、湿敷等方式使用,可治疗皮肤病、妇科炎症等。
  • 其他剂型:如药膜、药贴等,贴敷于皮肤或黏膜上,可持续释放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适用于皮肤病、烫伤、感染、妇科炎症等,以及需要局部治疗或刺激皮肤以调节气血、脏腑功能的疾病。
  • 禁忌症:对药物过敏者、皮肤破损或溃疡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等,以及不宜使用某些药物的疾病,如皮肤湿疹、痤疮等。

灌肠法

灌肠法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 定义: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
  • 作用机制:通过灌肠法可以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低温溶液还可以为高热患者降温,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

常用药物与配方

  • 常用药物:中药灌肠常用的药物包括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等功效。
  • 药物配方: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灌肠目的,可以选用不同的药物和配方。例如,对于高热患者,可选用含有清热解毒药物的灌肠方;对于肠梗阻患者,可选用含有通里攻下药物的灌肠方。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 操作方法:灌肠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准备灌肠液、选择合适的灌肠管、插入灌肠管并注入灌肠液等步骤。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灌肠管的插入深度和灌肠液的注入速度,以免造成肠道损伤或引起患者不适。
  • 注意事项:灌肠液的温度要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灌肠管要柔软光滑,避免对肠道造成损伤;灌肠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灌肠液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灌肠后要注意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等。

中药外用法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现代研究进展

  • 新型中药外用剂型的开发:通过现代技术和方法,将传统中药加工成各种新型的外用剂型,如贴剂、膜剂、凝胶剂、喷雾剂等,提高药物的释放和透皮吸收效果。
  • 中药外用给药系统的研究:构建中药外用给药系统,通过透皮吸收、皮肤代谢等途径,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定向、定量和可控释放。
  • 中药外用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中药外用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药物在皮肤内的吸收和分布、药物对皮肤生理病理的影响等。

未来发展方向

  • 中药外用剂型的创新:继续开发新型中药外用剂型,如纳米制剂、智能制剂等,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 中药外用制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中药外用制剂的质量控制,建立标准化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中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中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证据。
  • 中药外用制剂的安全性:中药外用制剂的安全性是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需要进一步加强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控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