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青少年沉迷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问题
如何应对青少年沉迷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问题
随着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本文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四个维度,系统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过度沉迷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危害,大家肯定已经有充分的了解。那么,面对如此普遍和严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政府到网络科技公司,以及学校和家长,都必须采取行动。
首先,来看看政府与企业需要做些什么呢?政府必须通过立法,把“保护儿童最大利益准则”变成企业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的先决条例。例如,对十八岁以下未成年用户发布的一切内容,实行最高级别的隐私保护;除非家长授权,孩子们无法修改自己内容的隐私设置。
其次,把网络准入年龄标准,从现在的13岁,提高到16岁。这样至少能够确保孩子们在9到15岁,这个认知与情感模式塑造,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尽量避开不良信息带来的影响,保护他们免于社交网络曝光和网络游戏沉迷的伤害。
第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对网络用户实行年龄验证。当然,如何在年龄验证和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依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政府和家长应该密切配合,鼓励儿童增加线下游戏和体验,并增添相应的专用空间和设施。例如,在学校里,或者公共公园中,开辟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游戏冒险区域,把旋转木马、攀登架和越野障碍请回来。一些家长肯定会担心孩子们会在玩耍中受伤;但实际上,只要配备足够合格的安全监督员,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训练和讲解,就基本可以让孩子们免于事故。
学校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来避免他们过度沉迷网络与电子设备。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中,鼓励无手机环境:至少在上课时间,请学生把自己的手机放入统一的手机保管箱。根据2024年挪威公共卫生研究院的一份试验报告显示,在一些试点中学里采取智能手机管理政策后,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以及霸凌事件发生次数,都有明显下降;而学生们的平均成绩和升学率,则有显著的提升。
当然,在手机管理之外,学校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多,而且并不复杂。比如设置更多的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甚至一些自愿参加的心理课程,教育孩子们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各类困惑和烦恼。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联合家长和当地社区,共同展开一些针对孩子的“成长项目”。孩子们可以自愿结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挑战性任务,比如烹饪、洗涤、机器修理。在这些项目里,学习那些成年后独立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琐屑的小成就,能够让孩子逐渐不再依赖父母的过度保护,获得必要的现实成就感,从而帮助他们不再沉迷于网络社交和游戏带来的虚幻满足感。
最后,父母是孩子们关系最紧密的保护者和导师,以及模仿对象。所以,在这场制止孩子滥用电子设备和网络的行动中,父母需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父母的第一责任,就是要牢牢管控家里的各类屏幕电子设备,避免孩子们过度接触。许多父母自己犯懒,感觉手机、游戏机和平板是自己的好帮手,把这些带屏幕的设备扔给孩子,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虚拟世界里,自己就能放松偷懒好几个小时。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加速了孩子网瘾的形成,得不偿失。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管控呢?
首先,父母要严格限定孩子们观看各类电子屏幕的时间。比如2到5岁这个阶段,比较适当的观看时间是平时每天最多一小时,周末每天最多三小时。而在6到12岁,平时每天的使用时间也绝不能高于两小时,而且必须在家里的公共起居室里使用,严禁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使用。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在家庭用餐和外出活动时,带头不看电视或者其他智能电子设备,用交流和沟通来体现对孩子的关心。
第三,在孩子临睡前一小时,请把各类电子设备从他们身边拿走。
同时,很多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家也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沉迷网络和电子娱乐设备的苗头,要及时制止。如果使用超时,就要坚决把电子设备保管起来作为惩戒。孩子可能会生气、哭闹,但父母应该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这是为他们好。
在孩子长大之后,父母不妨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给他们多一点自由,允许他和别的孩子去露营、远足,充分接触大自然,或者观看音乐会。当然,在自家之外,对于电子设备使用时间的规定依然有效;如果孩子在外违反规定,那么还是要受到惩戒。
最后,父母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网络平台和电子设备的安全隐私设置,努力跟踪那些关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资讯,尽自己的可能保护孩子。即使他们在满十六岁之后,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和网络社交账户,你也应该和孩子保持一个定期沟通的习惯,让他们可以放心地和自己讨论遇到的困惑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