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去金山寺寻那段神话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去金山寺寻那段神话故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2/20/77788715_1137366782.shtml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名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这里不仅是佛教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更是白蛇传"水漫金山"故事的发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金山寺
四面清波拥一峰,
半坡古寺藏林中。
擎天宝塔凭高处,
皇帝名人笔墨雄。

游金山寺感悟
白蛇神话引人游,
临近方知无实忧。
真爱本当难阻隔,
却将法海说恩仇。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因为电视剧《白蛇传》的"水漫金山"故事而初知金山,所以心怀几分猎奇,便来到金山风景区。游过了镜天园景区,又来到金山寺,这里才是《白蛇传》的"水漫金山"故事发生地。

远观金山寺,建筑风格独特,依山而造,殿宇厅堂,亭台楼阁,瓦檐相衔,丹辉碧映,加上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使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的奇特风貌。

这种奇异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唐、宋、元、明、清各朝建筑的艺术精华和主要特征。因此,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点。

近看金山寺,三门洞的灰瓦斗拱石牌坊,别具风采,上面挂有一块"江天禅寺"竖匾。

寺庙的黄色墙面上挂有两坱牌子:"金山寺"、"金山江天禅寺"。

金山上的主要寺庙金山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南朝、唐朝时称金山寺。宋真宗时,因皇帝梦游金山,而赐名"龙游寺",后复名金山寺。宋徽宗好道,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徽钦二帝又复名龙游寺,自元代以后仍名金山寺。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亲笔题"江天寺"名并赐"江天寺"匾。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

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有名的古刹。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寺庙黄色的墙面上有东晋古刹四个绿色大字。

进了寺庙,迎面是高大的雕梁画柱的"大雄宝殿"。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黄墙红柱,金色琉璃瓦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巍峨壮丽,金碧辉煌。

据介绍:金山寺的大雄宝殿历经磨难,七次被毁、八次重建,现大殿于1986年动工重建。殿中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主佛的背后为海岛——普财求法碧塑。海岛正中为观音菩萨,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

大雄宝殿的后面变是金壁辉煌。

高墙之上是藏经楼。

拾级而上,一个小门楼上有横匾"登圆通路"。

登高望远,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湖水,湖中有绿树茂盛的小岛,小岛之间由黄色桥梁相连,景色十分美观。

沿一道窄窄的台阶可以登上山顶。

先见到古法海洞。

说起法海,我们立即会想起多年前看过的电视剧《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其中,法海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

可是,当看到景点介绍后,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法海不仅不是什么"罪魁祸首",而且是修建金山寺的功勋之人。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悬挂在洞门两边,以表寸心。

据介绍,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法海,俗姓裴,唐朝丞相裴休之子,河东人,生而胎素,颖异不群。其父信佛,作文送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曾在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后朝金山,见殿宇荒废,荆棘丛生,寻得此洞,参禅打坐,并燃指一节,誓兴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江际挖土,获黄金数镒,报于地方官李琦,转呈皇帝,敕将黄金送法海禅师重兴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海像于洞中,永作纪念。

至今,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有一白龙洞,根据神话传说,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一道门楣之上,刻有"慈寿宝塔"几个大字。

终于见到慈寿塔,只见主体砖红灰瓦的七层高塔,直插云霄。石质基座上写有"天地同庚"四个蓝色大字。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分别为"荐慈塔"、"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但只建了一座塔。清代咸丰年间,新塔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发愿重建此塔,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历经五年,终于重建了这座慈寿塔。但也有说法,是刘坤一总督为慈禧六十大寿而建的。"慈寿"两字,乃慈禧寿辰也。

慈寿塔基座上"天地同庚"四个字,是光绪年间湖南的一位八岁神童李远安所书。所谓"天地同庚"是为慈禧六十大寿而写的。

关于"天地同庚",还有一段传说呢!当慈禧问询刘坤一自己高寿时,刘坤一一时语塞,此时,身后一个名叫李远安的小男孩递给他一张写有"天地同庚"的纸条,慈禧见后大喜。所以才有了慈寿塔基座上的"天地同庚"四个大字。

慈寿塔,塔高30米,挺拔秀丽。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若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井,尽收眼底。

旁边是一座古老的留云亭,亭中间有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石碑一座。

因"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中"览"字略小于其他三字,所以留下了一段传闻:一次,康熙皇帝到妙高峰赏景,目睹那万里江天尽收眼底的奇景,这位皇上欣然挥毫,一气写下了"江天一"三字,到"览"字时却久久不能落笔。在场的大臣都心里有数,可谁也不敢明说。正在康熙左右为难之际,一位大臣跪拜于地说:"启禀皇上,臣今四次见驾。"康熙心里豁然一亮,于是挥笔写下了这个"览"字(繁体"览"字有"臣今四见"的笔意)。但由于笔力难继,这"览"字也就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附近见到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被刻在慈寿塔墙面横卧石碑上。原来,妙高台也是赏月的好去处。佛门清净之地,举头望明月,俯瞰水中月,何等幽雅。据说苏轼常来此地,中秋之夜,登台望月,把酒临风,一时兴起,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此远眺,见湖水宁静,小岛散落,小桥相连,景色优美。不禁感叹:难怪当年康熙帝会在此题写"江天一览"的御碑,那苏轼会挥笔而成一首《水调歌头》了。

下了金山,西边是一个偌大的金山佛教文化广场,于二OO八年底建成。这里是金山寺举行法事活动及集会的重要场所,也是每年跨年、除夕进香的必选之地。

走过金山广场"三福桥",三座并排的石桥,从南往北分别为福寿桥,福德桥和福慧桥,与金山寺大雄宝殿的三座大门相对应。

见到"宝相花地刻"。

高大鲜红的"撞钟架"最为耀眼,造型奇特,据说新年敲响大钟,吉祥幸运。

远观是这样的风景。

红色的藏传佛教"转经筒",人们按照一个方向手动转一圈,等于念了一遍经文。

矗立于广场上的三根柱子阿育王柱,是代表印度阿育王和释迦牟尼。

一面红墙黛瓦的大照壁上,有"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几个金色大字,体现了佛教文化深厚内涵。

金山佛教文化广场,从三福桥、宝相花地刻、撞钟架、转经筒、阿育王柱到照壁等景观,将渊远的佛教文化融入其中,作为金山寺大雄宝殿轴线的延伸,金山文化广场是一个集文化、宗教、艺术为一体的经典景观。

从金山寺到金山佛教文化广场,这里就是一处佛教文化圣地,可最为令人难忘的还是那段"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白娘子、小青及一直都被误读的发海……不得不说,电影电视的文化传播力及影响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