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第五个季节:伏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第五个季节:伏天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R9940P0552N4FE.html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年四季的划分并非简单的春夏秋冬,而是包含了第五个季节——伏天。这种独特的季节划分方式,与中国古老的五行理论密切相关。

一年有几个季节?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估计很多人都会感到自己的学识被低估。可是,你如果告诉他,一年四季是西方的划分,按中国的传统、一年不是四季时,他多半就会一头雾水了。

按照传统,中国的一年有五个季节。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研究世界上最基本、最普遍问题的;而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国人世代传承的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世界万物的形成和运动、依存和转化关系等等。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国学范畴,即便对国学一知半解的国人也都会知道“五行理论”,或称“五行学说”。

“五行”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尚书》,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其相互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是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相互滋生;相克,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克制。


入伏

关于相生相克更具体的解析是:

相生:木生火,木干暖可生火;火生土,火焚木可生土;土生金,土藏矿可生金;金生水,金凝结可生水;水生木,水润泽可生木。

相克:金克胜木,刀具可砍伐树木;木克土,树木可扎根土里;土克水,堤坝可阻止水流;水克火,大水可熄灭火焰;火克金,烈火可熔化金属。

和五行理论关系密切的、最常一起运用的,还有著名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可以解读为:阴阳是古代国人的对立统一,而五行则是原始国人的系统论。

五行理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宇宙万物或者世间万象的;五行不仅代表五种自然物资,也描述了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

如果按照中国古老的五行理论来解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属性分别对应为木火金水,五行中是缺土的。大家知道:木生火、金生水、水生木,西方的四季中,除了夏秋以外,其他每两个相邻的季节都是相生关系;夏秋之间是火克金、两个相邻的季节之间是相克的关系,这是不吉的。


三伏天

若按照我们传统观念“一年五季”,在夏秋之间还有一个季节、这个季节称为“伏”(也叫“长夏”);伏天在五行中为“土”,这样一来,一年五季的属性对应为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的关系。

伏天比其他季节都短,因为它是在一年四季的夏季中、拿出最后一个月份作为独立季节而单列的;这个月是阴历的6月。阴历的六月也叫“伏月”,一年中的三伏天主要在这一月。伏季就是“三伏天”,时间跨度为三十或四十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从每年的夏至开始算,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民间称“入伏”。所谓“庚”日,是我国传统表述日期的办法;这种办法通过“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组合来定义每天每日。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为末伏、也称终伏,总称为三伏。三伏加起来,一般都是三十天;某些年份,夏至与立秋之间会出现出现5个庚日,这样的话、当年中伏就是二十天。

这里插一句:伏天为什么通过庚日来计算呢?这是“天干”中的庚、辛在五行中属金,且庚金为阳、辛金为阴,阴升阳降为天道;庚金为降,从庚日开始数伏,能相对容易把热量降伏于地面!

那么,“伏天”的“伏”是“降伏”的意思吗?当然可以这样理解,只是古籍中有记载,“伏”是“藏伏”。隋唐时期颜师古注说:“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关于“伏”,唐人张守节则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类似的,现代人有称,“伏”是躲避的意思:三伏天太热了,所以大家都要找个阴凉的地方躲起来,避免夏日的锋芒。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解释,说“伏”是趴着的意思:三伏天热得受不了了,所以大家都在家里趴窝,不出去干活儿。


出伏

自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孰是孰非也没必要强求一致。可是传统的中医学却很较真,认为在一年的五季中、各个季节的天数不应该厚此薄彼,应该保持一致,所以就将春夏秋冬各个季度的最后1个月中分出18天、一共72天,组成一个新的季节“长夏”。

这样一来,长夏就成为了一个不连贯的季节,每年五季对应的时间就成了(大约,阳历日期):春季2月13日至4月25日,夏季5月14日至7月28日,秋季8月16日至10月28日,冬季11月16日至次年1月25日,长夏1月26日至2月12日、4月26日至5月13日、7月29日至8月15日、10月29日至11月15日。

为什么中医要搞出这样一个不连贯的长夏呢?里面涉及到一些中医的理论,这里就不再详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