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需要带什么资料?详解取保候审流程与条件
取保候审需要带什么资料?详解取保候审流程与条件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暂时离开羁押场所,但需要遵守一定的条件和规定。本文将详细介绍取保候审所需准备的资料、担保人的责任以及取保候审的具体条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法律程序。
取保候审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申请取保候审,一般需准备以下资料:
取保候审申请书:需详细说明申请取保候审的理由及事实依据,清晰阐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比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
身份证明材料:提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像身份证等,以明确各方身份信息。
相关证据材料:如果存在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证据,应当一并提交。例如,有证明其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诊断证明;或者能证明其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相关医学证明等。
保证金或保证人相关材料:若选择保证金方式,要按规定准备足额保证金;若采用保证人保证,需提交保证人的身份证明、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关系证明,以及保证人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的证明材料等。
取保候审的人跑了,担保人有责任吗
取保候审的人跑了,担保人是有责任的。
根据法律规定,在取保候审中,担保人承担着重要责任。若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逃跑,执行机关会对担保人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履行了保证义务。
如果担保人未履行法定义务,比如未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被取保候审人逃跑情况等,可能面临罚款。罚款数额会依据具体情况,由执行机关合理确定。情节严重的,可能还会面临刑事处罚。
不过,若担保人确实尽到了应尽的保证义务,比如督促被取保候审人遵守规定,被取保候审人却趁其无法控制的情况逃跑等,担保人可向执行机关说明情况,证明自己已履行职责,以避免不应有的责任。总之,取保候审人逃跑,担保人责任需依据其是否履行保证义务来判定。
取保候审需要达到什么条件
根据法律规定,取保候审需满足以下条件: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这类情形社会危险性相对较小,可考虑取保候审。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是否“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要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平时表现等因素。例如,犯罪情节较轻、有自首立功表现、积极退赃退赔等,表明其再犯可能性低,可认为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出于人道主义及保障胎儿、婴儿健康成长考虑,符合此情形且无社会危险性的,可取保候审。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旨在防止超期羁押,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