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上的诗谶盘点(上)
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上的诗谶盘点(上)
谶纬学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宗教神话传说。盛行于秦汉时代,曾同正统经学正式并列。宋代以后谶纬学逐渐式微,其书籍文献多散失不传,然而在民间形成的影响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谶”是一种宗教性的神秘预言,又称谶语。以之预测吉凶,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指用图谶等神秘含意解释儒家经典,又称为“纬书”。谶纬就是用天人感应的理论以及神秘自然现象来解释和预言未来。有的称之为“谶纬神学”,其中的“神”并非神话而是神秘。
谶纬学包罗万象,包含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自然科学、历史宗教、医药农学、音乐绘画等等古代文化资料,非常庞杂,体现了古人宏大的世界观。谶纬学当中有很多附会杜撰,不少荒诞不经。然而也有很多精华,抛开科学历数等研究不谈,就说一些谶语,事后应验。如今科学是无法解释的,神秘玄妙,捉摸不透,几千年来一直在民间有着众多的拥趸。
谶纬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图谶、谶语、卦谶、诗谶、语谶(一语成谶)、梦谶、童谣、预言诗等形式,有的是多种形式相结合,比如《推背图》。当然还有谣谶之类,是出以某种目的杜撰出来造谣荒诞的谣言,往往和事实不符,因此多不见记载。
历史上的著名谶纬事件有很多,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当为“河图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随之衍生出易经八卦之类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记载了几个谶纬事件。其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卢生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误以为是边患,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没想到后来却是秦二世胡亥之"胡"。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是语谶的形式,最后楚霸王项羽灭了秦国。
在《三国演义中》有多处提到谶纬童谣,比如长安有童谣唱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指"董"字,"十日卜"喻指"卓"字。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董卓当死"。果然不久,董卓就为部下兼义子的吕布所杀,然而毕竟是小说演义,不能当真。
大名鼎鼎的《推背图》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预言书籍。由图谶、诗谶、谜语、天文、易经等结合而成,并非后人杜撰。而是为唐代李淳风与袁天罡所作,其创作之严谨、思维之缜密、应验之神奇得到后世诸多证实,堪称谶纬预言的经典著作。
其他谶纬预言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王莽新朝末年,奇书《赤伏符》语言"刘秀当为天子";隋唐时期"桃李子得天下"的预言;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出现了"太白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的卜象;刘伯温预言明朝"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等等。
诸多谶纬预言,有的证据凿凿,确有其事;有的杜撰附会,造谣生事,难下定论,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我们就择其一种形式,关于诗谶,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诗人诗作以及后来的境遇,进行点评,毕竟这些诗作很难附会,应该相信其真实性。
一、潘岳"白首同所归"
《金谷集作诗》(节选)
【西晋】潘岳
春荣谁不慕,
岁寒良独希。
投分寄石友,
白首同所归。
潘岳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被称为"古代第一美男子"。当时的巨富石崇喜欢结交文士,于是潘岳、陆机、左思、刘琨等经常和石崇在金谷园饮酒作赋。这首诗是潘岳其中一首。后来石崇因为被司马伦党羽孙秀看上宠妾绿珠,向石崇索要不果,因而诬陷其为乱党,遭夷三族,同时被杀的还有潘岳,应了那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被《世说新语》评价为"因诗成谶"。
二、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他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任贤纳谏,整饬军备,并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是陈后主却不思进取,整日与后宫美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陈叔宝最喜爱以《玉树后庭花》为题写诗配曲,命宫女演唱,其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最后城破被俘,病死洛阳。从此以后,《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三、隋炀帝" 好头颅,谁当斫之"
(左起:晋朝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南陈亡国之君陈叔宝、隋炀帝)
三月三日到江头,
正见鲤鱼波上游。
意欲持钓往撩取,
恐是蛟龙还复休。
隋炀帝杨广的昏君名声一直在史书中不绝于耳,然而现在考据隋炀帝还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只是贪欲享乐,最后被缢死。这首诗是隋炀帝在扬州游玩时候的诗作,应该说打油诗,然而隋炀帝还叫乐工谱曲演唱。盖当时李渊已渐成势,鲤李二字同音,是故诗意有李渊化龙之意。
又炀帝《索酒歌》云:
宫木阴浓燕子飞,
兴衰自古漫成悲。
他日迷楼更好景,
宫中吐焰奕红辉。
其后迷楼为唐兵所焚,竟成诗谶。另外还有隋炀帝引镜自照,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也是一语成谶。
四、崔曙"曙后一星孤"
《奉试明堂火珠》
【唐】崔曙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崔曙是唐朝开元二十六年进士第一,在应试的时候做的这首诗,气势恢宏壮阔。主考官十分推重颔联"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唐玄宗看过之后也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尉。谁知第二年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崔曙因病离世,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人们才领悟到他的诗作是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