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聚餐的规矩(全是大俗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聚餐的规矩(全是大俗话)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E6KL1J0521E1EJ.html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个人教养和修养的重要体现。从《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到民间流传的餐桌俗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餐桌礼仪的重视。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宴请宾客、应邀赴宴更是常有的事情。本文将为您解读8句流传至今的餐桌俗语,帮助您更好地掌握餐桌礼仪,展现个人修养。

《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最初的礼仪,源于一张小小的餐桌。
从入座到离席,处处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修行。
尤其春节期间,宴请宾客,应邀吃席,皆常有之事。
读懂老祖宗留下来的8句大俗话,明白聚餐的规矩,才能不失礼,让人高看一眼!

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译文:
座次安排井然有序,正对门口的上座必须让给长辈坐。

感悟:
《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敬长尊亲,长幼有序,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饭桌上亦是如此,长辈不上桌动筷,晚辈不落座夹菜。
面朝大门的尊位,也要请长者上座,表示尊敬和爱戴。
而后再按照辈分高低和年龄大小依次入座,人齐后开席。

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译文:
入座之后,不能把胳膊横放在桌子上,也不可把腿伸出去。

感悟:
常言道:“坐有坐相,吃有吃相。”
聚餐时的一举一动,都要有礼有节。
入座后,吃饭时,须端正在自己的位置上。
千万不可旁若无人,毫无素质,伸出胳膊,伸出腿。
不仅会让旁人夹菜不便,也会招致反感轻视,怀疑你的家教。
坐姿挺拔,吃相优雅,时时顾及身边人的感受,才能给自己加分。

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译文:
主人家敬酒结束后,作为正宾一定记得回敬。

感悟: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
聚餐时,往往少不了推杯换盏,敬酒致意。
通常酒席开始前是由主人家向宾客敬酒,表示欢迎和尊重。
如果你是场上正宾,也就是最主要的客人,定要主动回敬。
倘若你是陪客,则要等正宾回敬后再举杯,不可喧宾夺主。
敬酒之时,应双手端杯,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口中致谢,感谢主人家的款待。

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译文:
夹菜时要用公筷,别拿自己的筷子任意翻动。

感悟:
《西湖余志》中载:“吾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
席间当用公筷,尽量别用沾自己口水的筷子夹菜。
既干净卫生,防止疾病传播,也是聚餐时最基本的礼貌。
反之,如果有公筷还用私筷在盘中翻搅,显得十分粗鄙。
只会让人厌恶,影响食欲,还容易交叉感染,危害健康。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自己夹菜还是给人夹菜,都务必使用公筷。

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译文:
咀嚼和吞咽时,切勿吧唧嘴,发出异响。

感悟:
《曲礼》中有句话叫:“勿乍食。”
意思是,品尝菜品时,不可发出乍乍的响声。
古礼中,这是暗示饭菜难以入口,无异于对主人家的侮辱。
更何况,口舌咽喉发出吧唧嘴声,会影响同桌人的用餐体验。
因此,平日里要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进食习惯,保持安静。
待前往别人家做客时,才能给主人家和其他客人留下好印象。

茶七、饭八、酒十分。

译文:
倒茶七分满,盛饭八分满,倒酒十分满。

感悟:
常言道:“茶满欺人,酒满敬人。”
茶倒满,酒不倒满,都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倒茶时,七分满,一来方便拿取,二来便于看色闻香。
倒酒时,十分满,可最大限度表达诚心与热情,活跃气氛。
而盛饭时,少则不周到,多则不雅观,八分刚刚好。
遵循传统,恰到好处,方能处处彰显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与待客之礼。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译文:
宴请宾客时,菜品不能只备三个,筷子不能三长两短,席上不能坐六个人。

感悟:
《道德经》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聚餐的讲究和避讳,就藏着不起眼的细节中。
如宴客时,尽量避免使用不吉利的数字,以示尊重和吉祥。
菜不摆三,三与散谐音,且祭祀中常用三道祭品,寓意不吉。
筷不成五,并非指筷子数量,而是长短一致,不可三长两短。
古时三长两短是棺材板的构造,故而禁止出现在餐桌上。
席不成六,因六个人坐在四方桌上,就成了“乌龟席”的形状。
尽管如今这些习俗渐不为人知,但重要宴请聚餐中,也要格外细致。

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译文:
客人尚未用餐结束,主人家不能先行起身离开。

感悟:
宴请的最高境界,就是:主宾尽欢。
所以客人意犹未尽时,主人家不可起身离席。
否则,在客人眼中便成了赶客,难免深感冒犯。
等客人用餐结束,再起身欢送,才是身为主人家的敬重和礼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