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制度溯源:2025讲座解析
国家公务员制度溯源:2025讲座解析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跨越多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公务员制度,这一制度经历了从选拔方式到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历程。
一、中国最早使用公务员称谓是在何时
1、"公务员"称谓最早出现在1993年,当时国务院于4月24日召开第二次常务会议,并在8月14日发布第125号令,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此,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公务员,全称国家公务员,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法律规定,执行相关义务。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公务员职位根据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对于特殊职位,国务院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根据2018年5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9万人。
3、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执行。
二、“公务员”一词何时出现
“公务员”一词源自日文“公务员(こうむいん)”,在二战前被称为“文官”,战后改为“公务员”;法国直称“公务员”,联邦德国称为“联邦公务员”或“联邦官员”。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效仿英美等国,建立了自己的公务员制度,将政府中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称为“公务员”。
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直至19世纪末),政府管理职能有限,主要维护社会秩序,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公职人员的任用以任命为主,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在君主制国家,官职由国王恩赐、贵族委任或世袭;
2、在共和制国家,则由总统等行政长官委任。
3、在现代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建立后,政党政治操纵着国家权力的分配,政府公职人员随着执政党的更替而不断变动。恩赐官职与政党分赃导致了大量贪污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公职人员的管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与相应的制度。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沿于英国的文官制度;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以考试方式取录公职人员的是中国。隋唐年间的中国即设吏、兵两部选拔文官及武官,及后又有科举制度。
公务员制度的创立:19世纪的后30年里,在两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议会至上”的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行政专横”。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迅速增强,迫切需要改革公职任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的几个国家先后创立了公务员制度。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形成于哪个世纪
1、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英国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国,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3、10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均先后吸纳和采用了这项制度,并纳入构建所在国家现代政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科举制最早是谁推出的到什么时候结束
隋朝至清末,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科举制度结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开科考试在隋炀帝时就形成了一个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令所规定的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纯粹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唐太宗重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举,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叫生徒,教师为博士、助教。国子学收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孙、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四门学收下级官员及庶人子弟。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
在唐太宗的英明领导下,国子学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学生人数增至3260名。自此,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地的子弟纷纷涌入长安,寻求知识的殿堂。国子学的盛况空前,正如《旧唐书·儒学传》所记载:“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长安由此成为国内教育的中心,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为了拓宽选拔官员的渠道,唐太宗继承了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机制。科举考试每年定期举行,常规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朝有所扩充。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专门针对律令、文字、数学等领域,选拔专业人才,录取后仅能在相关机构任职。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尤为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主要测试策论,贞观八年增加了经史测试。唐高宗末年又增加了帖经、杂文测试。天宝年间,诗赋成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每年应考进士的人数少则八九百,多则一二千,但及第者仅十余人至三十人左右,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一二。由于竞争激烈,能于50岁考中进士者被视为“少进士”,而未能及第者则占大多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句诗出自赵嘏的《唐摭言》卷一,生动地描绘了进士及第的艰难。正因为难度大,一旦及第便声名鹊起,被誉为“登龙门”,意味着仕途上的腾飞。张瑰兄弟八人中,七人进士出身,一人由皇帝特旨召试,兄弟聚会时制举出身的不得与进士出身的同坐,可见进士科在当时受到极高的重视。
贞观年间,进士科的发展尤为关键,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了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进士、明经两科的考试内容在唐朝科举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进士科在唐初沿袭了隋朝的考试内容,主要测试“时务策”,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唐太宗时增加了以经书或史书内容拟出的策问题,高宗时又增加了《老子》及其他“杂文”题,形成了“三场考试”。玄宗时则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明经科则侧重考核儒家经义,考试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同样分为三场考试。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开创了殿试和糊名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唐朝科举制的发展。她甚至破例开设了武举,内容包括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考中者可任武官。郭子仪便是通过武举进入仕途的著名将领。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徐松在《登科记考》中提到,以诗赋取士始于唐玄宗年间,当时的进士考试以诗赋为命题,成为定制。许多名诗名句如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和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均出自这一时期。
“登龙门”和曲江宴成为科举考试后的盛事。及第的进士们纷纷赋诗表达喜悦,如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赵匡的《及第谣》。科举放榜后,还有曲江宴的庆典,皇帝及皇室成员常出席,进士们在雁塔题名,彰显荣耀。
科举制对邻国的影响深远。新罗仿照唐朝建立国家,设立读书三品科,并派遣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日本在大化革新后,也仿照唐制设立大学寮、国学,培养人才,并重用留学生。
对于唐代科举制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高度重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二是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三是科举制对唐诗和唐朝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四是科举制所存在的弊端,如导致知识分子忽视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独立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