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囊,大检查”——带你解密胶囊内镜胃肠镜检查
“小胶囊,大检查”——带你解密胶囊内镜胃肠镜检查
做胃肠镜检查“怕疼”?小病容易拖成大病!无创、无痛、不打麻醉,胶囊内镜为消化道检查带来全新选择。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优势与局限性,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创新检查技术。
什么是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它看起来与普通胶囊没有区别,长度约为1.5厘米,直径不足1厘米。一端透明,可清晰观察到黑色米粒大小的摄像头,另配有一个体外图像记录仪。
在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时,患者只需喝一口水,吞一颗胶囊,即可轻松完成一次无痛、无创、不打麻醉的内镜检查。
使用胶囊内镜就如同服用胶囊药物。胶囊内镜被吞下后,会将消化道内部的图像无线传送至体外接收器。其不但能够以每秒3-5张的速度拍摄肠道内部情况,全程拍摄十余万张图片,而且拍摄图片的清晰度可与电子内镜相媲美,能够充分显示胃肠道粘膜结构。直至6-10小时后,胶囊内镜的电池耗尽,将随大便自然排出体外。
胶囊内镜的优势
与传统插入式的消化道内镜相比,胶囊内镜最大的优点是无痛、无创、安全、便捷,且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
胶囊内镜检查突破了消化道检查的“盲区”,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极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它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患者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被医学界称为21世纪内镜发展的革命与方向。
胶囊内镜能替代胃肠镜检查吗?
由于胶囊内镜的运动是通过消化道的蠕动而被动往前运动的,当消化道内有结构异常,比如肠腔狭窄、存在大的溃疡或巨大憩室时,胶囊就有可能发生滞留,甚至诱发急性肠梗阻。
因为胶囊内镜是随着胃肠蠕动而运动,在无序运动中拍照观察,它无法像传统内镜那样在可疑部位进行反复观察。当发现病变时,胶囊内镜更无法做内镜下的活检或切除等治疗,无法进行病理检查。
因此,胶囊内镜不能完全替代胃肠镜检查。
哪些人需要做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适应症
- 存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且经过常规胃肠镜检查后无阳性发现的人群;
- 在其他影像学检查中疑似存在小肠病变的人群;
- 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
- 存在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的人群;
- 存在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的人群;
- 需要进行胃肠道体检的人群。
胶囊内镜禁忌症
- 存在吞咽障碍的人群;
- 疑似患有肠梗阻、消化道畸形、消化道狭窄等疾病的人群;
- 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性电子设备的人群(因为这些设备可能会与胶囊内镜产生互相干扰);
- 一旦出现胶囊滞留,不同意采取手术或小肠镜等措施来取出胶囊的人群;
- 孕妇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