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解释宏观经济通缩,与微观部分人群感受通胀的矛盾现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解释宏观经济通缩,与微观部分人群感受通胀的矛盾现象?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5539280156/320247797

宏观经济正从低通胀下的中速增长向通缩下的低速增长转换。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公开表态,把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不过,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物价形势还在通胀,而非通缩,对物价统计数据和经济学家们做出的低通胀或者通缩的判断不太认同。如何解释宏观经济通缩,与微观部分人群感受上的通胀矛盾现象呢?

最近几年,虽然央行一直在实施降息降准降首付的大力度宽松货币政策,但由于前三十多年超前投资累积的庞大生产供应能力,与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向公共部门倾斜所导致的家庭消费增长滞缓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宏观经济正从低通胀下的中速增长向通缩下的低速增长转换。

202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比11月份的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三年前的CPI涨幅1.5%下滑了1.4个百分点。

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均下降2.3%。虽然PPI下降幅度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但这是PPI持续第27个月同比下降,3年前的2021年12月份的PPI同比上涨10.3%。

2024年12月份,CPI环比为0,但PPI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1%。

2024年11月,国家统计局的70城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6.1%。

从不包括物价的GDP可比价增速和包括物价的GDP名义增速来看,我们已经持续6个季度,GDP的名义增速低于可比价增速了。这意味着,实际上GDP的数量在增长,但计算GDP金额的价格总水平在下降。

其实,宏观物价指数从低通胀向通缩迈进,不仅在统计数据上存在,也早已被央行注意到。

2024年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兼行长潘功胜明确表态:“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的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也在长安讲坛上指出,应把追求温和通胀的重要性提高到与追求中速增长一样的地位。现在经济“易冷难热”,如果真的陷入“低通胀陷阱”,后果很严重。所以建议将CPI增长2%至3%明确为刚性政策目标。

不过,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物价形势还在通胀,而非通缩,对物价统计数据和经济学家们做出的低通胀或者通缩的判断不太认同。

经常有读者在我的文中留言评论,他们都能举出不少例子,什么菜啊、粮食啊、水啊、电啊、煤气啊、公交票价啊,显得好像有理有据的。

确实,这两年在大多数资产、商品和服务价格下滑时,也有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在上涨。如何解释宏观经济通缩,与微观部分人群感受上的通胀矛盾现象呢?

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因为涨价的基本属于刚性需求的生活必需品,降价的基本属于需求弹性较大的发展和享受型产品。

理论上,不管是通胀还是通缩,都受需求弹性的影响。即使在通缩阶段,对于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和服务,它的价格还是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上涨。

什么是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就是某样商品与你的收入水平的关联程度。我们都知道,有的是维持你的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比如基本的食物,什么面粉啊,大米啊,蔬菜啊,食盐啊,你不吃会饿死,没钱了讨饭都要吃。所以某大作家在其名著中有个片段,写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饥荒时,一个全家快饿死的女人走进村长家,想用身子换几个馍给孩子吃,村长摸了摸她干瘪的胸部,说:“太瘦了,回去让你家姑娘来“,这家姑娘才十四岁,女人回去,合着农药做了最后一顿饭,一家人全死了。

当然,除了基本的食物,还必须有基本的衣着,你不能裸体出门啊!然后还必须有基本的居住,哪怕一家三口租一间房。还有基本的出行和基本的服务,比如水电,比如公交,比如通讯。这些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东西,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是最小的,而且随着你收入的减少,你花在这上面的支出比例就会扩大。但随着你收入的增长,你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相应增加的钱也会边际递减。

所以经济学中有一个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数,叫恩格尔系数。

就是一个地区的人群,其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地区的人就越贫穷,恩格尔系数越低,就越富裕。197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为63.9%,2023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为29.8%,美国为11.2%。这三个数字可以清晰反映出食品支出的需求与收入的水平的相关弹性很小。

反过来,非生活必需品,与基本的生活、工作离开得越远得商品或服务,其与收入水平增减的关联度越高也就是需求弹性越大。比如公交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那么汽车就是非必需品需求弹性大;如果租房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那么买房就是非必需品需求弹性大;如果书包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那么奢侈品皮包就是非必需品需求弹性大。

一个人收入减少,首先减少的是非必需品的支出;其收入增加,也会相应增加非必需品的支出。

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收入越低,消费潜力越大,收入越高,消费潜力越小的原因。

因为在高收入人群中,其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拿来消费,大部分会用来投资。而消费与投资相比,消费的弹性就比投资的弹性小多了。因为你可以不投资,不能不消费。这也是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股市涨跌其实与消费没多大关系的原因。

所以,大家就会看到,通缩周期中,资产价格会首先下降。我们的存贷款利率从2021年开始下降,接着房价2022年开始下降,然后2022年四季度开始工厂出厂价格PPI开始下降,2023年开始,CPI涨幅向0靠近,有好几个月为负。如果剔除其中的食品价格,大多数时候不含食品的CPI是下降的。

所以,我们看到食品、水电这些生活必需品涨价,不能就认为还在通胀,没有通缩。

而在通胀周期中,往往也是资产性价格领涨,非生活必需品跟涨,生活必需品大多数时候成为物价最稳定的一类。因为经济繁荣、收入增长才会导致通胀,但增加的收入,人们在支出的比例上是不均衡的,会将更多的收入投入到购买资产、购买享受型、发展型商品和服务上。

二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权重小,其涨价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也小。非生活必需品权重大,其价格下跌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大。

上面我们说过,我们的食品消费占比只有29.8%,加上水电、基本鞋帽、房租(剔除自住房虚拟租金),生活必需品在支出中的占比也只有40%左右,而非生活必需品支出占比为60%左右。如果在美国,生活必需品在支出中的占比更低,大约不超过20%。

因为权重的关系,生活必需品涨价1%,只影响CPI上涨0.4%,但非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1%,却能影响CPI下降0.6%。如果前者涨价5%,后者降价5%,一般人可能认为物价相当于没涨没降,但在统计学上经过加权计算后,CPI实际下降了1%。

物价指数是按照每个代表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跌然后加权汇总的,权重越大,其价格变化对CPI的影响就越大。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不能简单平均而必须加权,那是因为,你一家一个月吃100斤米,一斤从5块涨价100%到10块,你只增加500块支出;一辆30万的特斯拉电动汽车降价50%,你就能节约15万元,够你买15000斤大米,够你们家吃150个月。

三是消费频率不同导致的记忆深度不同。

一般来说,人们的观点来源于记忆。第一反应的观点,一定是其记忆最深刻的观点。

中国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揭示的就是记忆频率对记忆深度的影响。

从物价的角度看,生活必需品都属于快速消耗性商品和服务,人们购买的频率非常高,其价值也比较低。比如米面、蔬菜等,基本上你天天都要重复购买。这部分商品和服务一旦涨价了,它天天都会提醒你它涨价了,不断刺激你的记忆。

但对于发展型和享受型商品,其消耗的周期也比较长,单价比较高,因此购买的频率很低。比如一辆车可以用十几年,一台手机可以用几年,一台冰箱也要用好几年,一件外套可以穿很多个月,一般人平均一年,看不了一场演唱会。这些非生活必需品降价了,你买它的时候会很开心,因为省钱了。但买了过后,也就慢慢地淡忘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自媒体平台的各种留言中,谈论生活必需品涨价的人很多,但谈论非生活必需品跌价的人较少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生活必需品的涨价记忆早已侵蚀了非生活必需品降价的事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