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考145+,省考150+,应届毕业生的全科备考经验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考145+,省考150+,应届毕业生的全科备考经验谈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PBTLNN90552UVG7.html

一位985本硕应届毕业生分享了其国考和省考的备考经验。该考生在国考中取得145.1分(行测76.1分,申论69分),在省考中取得150.1分(行测69.6分,申论80.5分)的优异成绩,并最终选择通过省考上岸。

个人情况

本人985本硕,应届备考上岸。

其中国考笔试成绩145.1分,行测76.1分,申论69分,总成绩超过职位最低进面分数10+分。省考笔试成绩150.1分,行测69.6分,申论80.5分,职位排名第一。权衡各方条件之后,我选择放弃国考面试,最终顺利通过省考面试上岸。

毕业规划

我的就业目标是考公。在考试选择上,根据自己的意向省份选定了相应的目标考试。在职位选择上,根据自己的已有条件(学历、专业、政治面貌、限应届等),结合职位情况(工作地点、招考部门、招考人数等),选定了相应的目标职位。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考公理由和目标考试,在此就不再赘述。要说的是,一旦确定目标就要全力以赴。

针对目标考试,明确自己的目标分数,并据此结合后续的备考实践明确每一模块的目标正确率。取法乎上。

国考是公考风向标,考试难度也是最高的。所以参加过国考的同学,一定要及时复盘,后期再针对特定公考类型(省考、选调等)进行个性化训练即可。

作为应届毕业生,论文和备考都是主线任务,不可偏废。就我而言,在一段时期内以其中一项任务为主,从而在整体上保证同步推进即可。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要通过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学习心得

一、行测

行测是知识型考试。

前期,看视频课和教材,掌握具体考点和解题方法,并从整体上建立起对每一模块的框架认知。

后期,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即专项练习和真题模拟。专项练习阶段,通过做题不断夯实基础,注意对错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一阶段相较于答题速度,重点关注正确率。真题模拟阶段,完全模拟实际考试,计时做题并且涂答题卡。模拟时,记录各个模块的答题顺序和答题时间。复盘时,明确自己的弱项,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突破。在不断的模拟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明确各个模块的答题时间上限,稳定各个模块的正确率(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言语、判断和资料三个模块是基本盘,要先保证这三个模块的正确率)。这一阶段要把握答题时间和正确率二者之间的平衡,进而达到目标分数。

常识,按照不同主题适当积累,如文化、科学、法律、时政、省情等。时政和省情是不依赖个人已有知识背景而可以快速积累起来的主题。非法律专业考生尤其可以积累一下法律常识,内容并不多,有备无患。其他主题相较于刻意积累,可能更加依赖于日常积累。题外话就是,要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入日用常行之中。保持思考和学习的习惯,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我,也会在不经意间发挥出力量。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言语,注意积累成语(其中易混成语可以对比一起记忆)、形近意近词语(对比一起记忆)、经史子集佳句(可以作为申论作文素材,更大的益处在于提高文学底蕴和文化素养)。

数量,流行的看法是数量难度高。很多考生会选择战术性放弃数量,尤其是在题量最大的国考中。个人的看法是,如果行测想要冲击高分,数量不能放弃。况且有近一半的数量题目并不难。流行看法有时候并不等于事情真相。

判断,图推类推多刷题,见多识广。定义逻辑精刷题,思路为王。注意要把类推和言语对成语的考察标准区分开来。

资料,注意诊断自己是在哪个解题步骤存在问题。很多考生的问题在于计算,对此可以单独进行速算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和速度。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速的好处在于,行测考试具有整体性,资料和数量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连带关系,资料上少花一些时间,就能为数量多争取一些时间。

二、申论

申论是能力型考试。

前期,看视频课和教材,掌握答题步骤和各个题型的答题方法,逐渐养成申论思维。

后期,做真题,在实践中锤炼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就具体题目而言,答题时,要力争做到深度理解材料。复盘时,参考各家答案,借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完善自己的答案。申论答案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精准,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合理。如果认为自己答案的某些部分更好,也没有必要强行与参考答案统一。但是这需要良好的判断力做基础,更适用于文字能力较强的考生。另外注意,在实际考试中,答案尽量不要有涂改。

非作文,可以按照不同主题(如“五位一体”)积累常用表达。一方面,考场上遇到可以直接调用的情况时,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日常的申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作文,可以将申论真题材料作为素材积累。学有余力的话可以阅读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官媒文章,积累精彩的观点和表达。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终有轻舟越过万重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