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筑防线,“秸”尽全“利”促双赢
秸秆禁烧筑防线,“秸”尽全“利”促双赢
近年来,白银区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技术手段和人防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还通过发展养殖产业实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消除田间火灾隐患,筑牢大气污染防治屏障,连日来,白银区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工作各项举措,通过强部署、强宣传、强巡查,全方位压实责任,筑牢秸秆禁烧“安全堤”。
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工作人员魏其发介绍,该局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智能识别烟感及火源“高点位”视频监控设施,精准发现焚烧火点,对各相关乡镇及时有效提醒处置,严防出现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空气污染。
白银区在秸秆禁烧工作中重点采取“技防”措施,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疑似着火点等设备,安排专人盯靠巡查,对辖区进行全天候、无盲区的远程防火监测,确保一旦发现焚烧点,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同时落实“人防”,积极构建完善镇(乡)、村、社三级网格化执法巡查体系,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秸秆焚烧行为,坚决抓好工作落实。
强湾乡在秸秆禁烧工作中,通过多措并举构建起全方位防护网。在严密部署方面,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依据各村实情精心布局,制定科学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构建“乡、村、网格”三级禁烧队伍体系,使村社网格员切实履行责任,实现秸秆禁烧在空间和职责上的双无死角。在巡查监管方面,成立“乡村干部 + 网格员 + 志愿者”巡逻队,配足铁锹、灭火器等工具,针对重点时段、区域及地块展开全天候无间断巡查,对焚烧行为能及时察觉、制止与处理,做到火点早发现、速定位、妥处置,保障禁烧工作全面落地。在宣传引导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悬挂条幅、公众号推送、发放宣传页、出动宣传车等方式,营造浓烈氛围,形成禁烧高压态势,让户户知晓、人人参与。在村社干部与网格员引领下,“不能烧”观念深植人心,筑牢坚固思想防线,全方位推动秸秆禁烧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秸秆禁烧仅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举措,白银区还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产业,有效推动富余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烧荒”问题。
武川乡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进程中,秉持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依托养殖方面的技术优势,拓展秸秆的多渠道利用途径,成功将秸秆加工成优质饲料,极大地提升了秸秆的附加值,为全乡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
武川乡副乡长王彦喆介绍道:“武川乡近几年在全乡范围内大力发展养殖产业,积极推进了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就天博奶牛一家养殖企业年消耗饲草18000吨,实现老百姓增收入、企业降成本、生态有保障的多方共赢。”
武川乡积极探寻“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昔日的秸秆“包袱”如今成功转化为农业“财富”,不仅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发展,还为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活力,带动其增产增收。
武川乡红岘村村民贾润山感慨地说:“以前每到粮食收获完毕,剩余秸秆的处理就成了大麻烦。既不能随意堆放,也不能就地焚烧,堆放在田地里还会对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不良影响。而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农户们大多选择将玉米秸秆出售给当地的养殖户。如此一来,种植户的秸秆处理难题迎刃而解,养殖户的饲料短缺问题也得到缓解,同时还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接下来,白银区将继续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进一步巩固并扩大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成果。不断探索并优化综合利用模式与方法,在全力守护蓝天白云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为构建美丽宜居乡村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