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存年、得年、终年、享年、享寿、期颐等区别与用法
【传统文化】存年、得年、终年、享年、享寿、期颐等区别与用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去世的人年龄划分非常细致,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去世时使用的称谓也各不相同。从"存年"到"期颐",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去世的人年龄划分非常的细,古代还根据身份地位对死的称呼不同。享年是做敬语用,具体应用环境看发讣告的人与死者的关系和对死者的感情;而终年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
古代皇帝去世,会称为“崩”;皇后去世成为“薨【hōng】”,也可称为崩。古装剧里常听到,皇帝驾崩,皇后薨逝这样的说法。
普通人死亡,就用“卒”和“殁”。
我国有红白喜事之说,红指结婚做寿,白指高龄之人去世,又称喜丧。
从古至今,我国民间的风俗对这两种事都很重视,操办得也相当讲究。
但在丧事上,讲究比结婚做寿还多,如何发文、发讣告?
除了:病故、过世、仙逝、驾鹤西去、逝世(名人/名家/领袖等)外,还有存年、得年、终年……享年/寿等用法。
如何读懂古籍和家谱记录?对不同的年龄和身份的“死亡”表达不同,明白其意义非常重要。
中华文明古国,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方式的“死亡”,表达不同有许多,,大致如下。
1.未成年人去世,称为“夭折”或“早夭”;青、壮年时期去世,称为“英年早逝”,这个年龄阶段是18至50岁。
2.殁【mò】:死亡意思,普通表达。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小孩夭折和病死或庶民死亡。
殁年:一般表示幼小、意外死亡,没有到寿终正寝。
3.没到60岁去世,应称去世的人终年xx岁;寿命到六十甲子时去世,会称他们享年xx岁,表示尊称;70到79岁为寿(享)年,表示尊敬之意等。
4.具体划分如下:
20到29岁为存年;
30到39岁为得年;
40到49岁为酉年;
50到59岁为终年;
60到69岁为享年;
70到79岁为寿年;
80到99岁为高年;
100岁为期颐。
当然,现在表达没有这么细致,但一些家谱记录会出现。
在不确定用享年还是终年的时候可以都用“终年”,这个适用范围广的说法,还有“卒年”也可以与“终年”通用,古文里便有“生于何年,卒于何年”的说法。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愿每个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都是“寿年、高年、期颐.....”之人,快乐生活每一天,幸福安康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