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养殖尾水治理的绿色探索:如何变废为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养殖尾水治理的绿色探索:如何变废为宝?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806192982524764

近日,鄞州瞻岐椿霖水产养殖场的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清空养殖池塘,同时捕捉南美白对虾。而在不远处,经过“藻贝植”模式处理的养殖尾水,不仅成功营造了“碧水映塘,白鹭翩飞”的宜人景致,更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额外收入。宁波作为水产养殖大市,其水产养殖总面积在2023年达到了4.43万公顷。然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水若直接排放,将对局部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尾水治理成为了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池两坝”:从污染到治理的转变

位于鄞州咸祥镇现代农业园区的渔业公园内,一个尾水治理示范点引人注目——那就是植物净化池。这里采用了“三池两坝”的设施建设,将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污染物,如水产养殖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物和残余饵料等,进行有效处理。过去,清塘后的废水往往被直接排入海中,导致周边海域富营养化污染严重,赤潮现象频发。然而,自2018年起,这一状况开始发生转变。

为响应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要求,《宁波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方案(2018-2022)》应运而生。该方案旨在到2022年底前,实现全市30亩以上规模养殖的尾水治理全覆盖,并确保养殖尾水全域零直排。这一举措无疑为宁波阻击养殖尾水污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三池两坝”建设也因此在全市范围内得以推广。

“三池两坝”中的曝气池

在宁波,像余姚养殖户魏金孟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他的120亩淡水养殖场内,精心规划了7.5亩的区域,用于建设“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池。这个区域被巧妙地分割成三个区块:首先是沉淀池,负责沉淀淤泥等杂物;接着是曝气池,通过增氧来提升水质;最后是净化池,依靠生物浮岛等生态手段完成水质的最终净化。每个区块之间,都巧妙地隔着一道砖块石子砌成的、内填充陶料的过滤坝,确保尾水能够顺畅地流动并经过层层净化。

这样的设施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养殖尾水的水质,还激发了养殖户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魏金孟算了一笔经济账,发现这个7.5亩的尾水处理池总共花费了13万元,而政府提供了高达80%的财政补贴,这意味着他个人的负担大大减轻。

类似的补助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据统计,全市渔业主管部门共安排了7500万元的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养殖尾水治理工程建设。截至2022年8月底,全市3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已经全部实现了尾水处理后排放的目标。

此外,宁波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宁波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维长效管理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规模以下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水产养殖尾水管理的责任和制度。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一套尾水设施运维情况的长效管理制度的建立。

然而,尽管“三池两坝”设施在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装置的运维成本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以宁波贝贝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例,除了每年亩均4000元的塘租成本外,还需要考虑曝气池气泵的电费、过滤坝上陶粒的耗材费等额外开支。因此,如何在确保水质改善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运维成本,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藻贝植”:变废为宝的创新模式

在宁波,如何充分利用和优化养殖尾水,一直是渔业工作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水产技术推广科的王扬才博士,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藻贝植”处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的“三池两坝”尾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巧妙利用曝气池进行藻类和贝苗的养殖。通过贝类食用藻类,实现了水质的自然净化。同时,净化池中的海马齿等水生植物进一步吸收养殖尾水中的富营养物,从而达到了净化水质、增加收益的双重效果。

该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以邬时会为代表的养殖户们,通过应用“藻贝植”处理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贝苗的采收便利性和质量。同时,该模式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减少了水中氮元素和磷元素的排放,进一步保护了水系生态。

奉化翔鹤养殖场内的植物净化池

宁波市已经制定了“藻贝植”处理技术的地方标准,这一创新技术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并成功入选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中国水产学会2024年度共同评选的六大渔业新技术之一。截至目前,该市已推广应用“藻贝植”养殖尾水处理模式覆盖了超过3000亩的养殖面积,建立了8万余平方米的贝类培育设施。这些示范点每年能够处理高达1233万吨的养殖尾水,为养殖户带来了超过400万元的新增收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