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沟通方式:不对抗
最好的沟通方式:不对抗
在社会中行走,无论在家中,或在职场,公共场合等环境下,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与人沟通交流,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
小心使用反问句。
反问句,也叫诘问句,包括责问和质问,是语法中疑问句的一种。
反问句其实是一种反驳,天然就带有一种攻击感,瞬间把对方摆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他真正的意图其实是去质问对方,是一种极不友好的说话方式。
应当说,反问句本身没有什么错,如果用法适当,还可以增强语言色彩和语气,例如,写言论文章和公开辩论问题,还有某些非正规场合相互开玩笑,等等。但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说话总喜欢用反问句。
比如,本来应当说“你把地扫一下吧?”结果说出来是“你不能把地扫一下吗?”你好声好气问“这件事你知道的吧?”结果却得到反问“我怎么可能知道呢?!”还有就是明知故问、强硬质问,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如“你不应该多干一些吗?”“我难道每天都要提醒你?”“你怎么老是没完没了的?”“我这样做不更加难弄了吗?”等等,让人听着很不舒服,甚至会产生很大怨气。
再举个例子,你晚上加班,你老婆把房间收拾干净了,你加班回来说今天工作好累啊,她来了一句,难道我在家搞卫生不累吗?你是不是因为这一句话被顶得想发火?如果说她换一个说法,说你辛苦了,所以我把家里的卫生给打扫了,咱们一起好好休息一下,当你听到这话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就明显舒服很多了。(注意:用陈述而不是用反问句顶着上)
习惯性反问,亲情中的“反向箭头”
“你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吗?”“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了吗?”这样的话语,听起来像是关心,实则暗含责备,它们像一把无形的剑,直指对方的自尊。
在这样的对话模式中,每一句反问都是一次小小的否定,累积起来,足以让人心灰意冷。
试想,如果家中总是充满了“你为什么做不到”的质问,而非“我们一起想办法”的鼓励,家的港湾还能否给予疲惫的旅人以温暖的慰藉?
为什么我们不爱听别人动辄使用反问句呢?
因为反问句会让人感到对方态度既不平和,也不友善,根本不是正常平等的说话口气和方式。经常喜欢用反问句说话的人,无疑是一种语言沟通障碍和不文明、修养差的表现。
从社会心理上讲,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过于强势,喜欢争取主动性,轻视和不尊重别人,总想强调自己正确、权威。
二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差,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担心和害怕对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质疑,所以选择明知故问、先入为主。
三是认知偏狭,攻击性强,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打开反问句说话模式,整个思维方式和沟通交流态度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若对方予以对等回应,必会引发争端、激化矛盾,从而影响双方感情关系。
在任何口舌之争中,你可能赢得了争辩,但却输掉了感情,失去了人心。
提倡对人说话尽量少用反问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增进良好人际关系的,而且能否坚持做到少用或者不用反问句,并不需要掌握多少方法,只需要调整一下心理态度即可。
很多场合,能用陈述句的地方,尽量少用反问句。陈述句是在回答问题,没什么“感情色彩”,而习惯性反问,听上去就是在“杠”。
富兰克林说过:
永远不要正面违拗别人的意见。
低情商的人,否定别人是为了肯定自己;高情商的人,认同别人,也不否定自己。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和别人对抗沟通,自己有理的时候,也会给别人台阶下。
快速判别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方法:
比如,你提出一个观点:江西人最能吃辣。
然后你找到三个人,分别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人告诉你说:那是你没去过重庆,重庆人才能吃辣!火锅汤泡米饭,你见过吗?
第二个人告诉你说:什么呀,湖南人才最能吃辣。
第三个人则告诉你说:是的,江西人确实能吃辣,不过重庆人也挺能吃辣的。
上面这三个人,哪个人的回答让你更舒服?
显然是第三个人,他在陈述而不是争辩。
因为前面两个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是在跟你证明,你说得不对,他才是对的。
低情商的人,否定别人是为了肯定自己;高情商的人,认同别人,也不否定自己。
所谓对抗式沟通,就是永远将对方放在了对立面。
两个人沟通的时候,用一切方式证明对方永远是错的,是不对的,是有问题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和别人对抗沟通,自己有理的时候,也会给别人台阶下。
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
一味追求对,到头来,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有一次,作家戴尔·卡耐基受邀参加一场宴会,坐在旁边的男士讲了一个冷笑话,声称这个笑话的梗出自《圣经》。
卡耐基当时就听出了对方言语的漏洞,这句话应该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于是,他当面拆穿了对方的错误,为此两个人争论不休。
当时饭桌上,有位朋友是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卡耐基便拉着他来评理。
朋友听完他们的争论,对卡耐基说道: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
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朋友埋怨道:“那句话明明是莎士比亚说的,为什么要把错的说成对的?”
朋友质问他:人家只是想表达,根本不需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一定要和他争个输赢?
真正的智者,在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不会对孰对孰错斤斤计较。
真正高情商的人,跟意见不一致的人沟通时,他们从不对抗,即使心里不认同,嘴上也会回答:是的。
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你让别人舒服,别人才能让你舒服;你让别人难堪,别人也不会让你好受。
遇到分歧时,若你句句反驳、字字争辩,只为压倒别人,到头来只会败光了人缘。
人都是爱面子的,当自己的观点被人否定时,没有人心里会是舒服的。
最好的沟通者,不是最强的否定者、破坏者,而是最好的肯定者、建设者。
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分歧时,绝不会急于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高明。
因为他们清楚,对方遭到拒绝失去面子后,可能会激起更激烈的反驳,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在否定别人之前,先赞成对方的观点,再说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一种情商。
心理学中,将一个人的认知划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一元思维模式。
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见其他不同的观点。
觉得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总想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结果不仅闹得别人不舒服,还显得自己很狭隘。
认知的第二种模式,叫二元思维模式。
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能同时兼容不同的观点,我也许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的意见。
既能够和喜欢的人相处,也能够和不喜欢的人互相尊重。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科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给新生们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他大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室友——艾伦。
艾伦学习的时候,经常把音响开到最大,而他却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
艾伦喜欢所有的纽约运动队,而他却对此毫无兴致……
虽然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但他们沟通起来毫无障碍,从来没有红过脸。
因为他们一直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
两个处处不投机的人,成了一生的挚友,一起见证了彼此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如果无法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试着包容与尊重。
正如康德所说: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这个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致的三观。
在这个充满偏见的时代,能够包容差异,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