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个心理学秘密:以如常为喜,以如愿为安,方能远离焦虑与内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个心理学秘密:以如常为喜,以如愿为安,方能远离焦虑与内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6/09/67966354_1146124968.shtml

人生旅途里,我们常常渴望在风浪中觅得一份安稳,也期待在波折里坚守内心的从容。
“以如常为喜,以如愿为安!”
无论外界多么变化,能让我们真正感到喜悦与安定的,往往是那些在“如常”与“如愿”之间相互成就的瞬间。
当我们习得这句话的真谛,就在最寻常的场景里收获内在的力量,远离焦虑与内耗。

以如常为喜

以如常为喜:学会在日常中看见美好,以平常心对待生活。

平凡的日子,自有不凡的光芒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总是追求“特别”“与众不同”。一旦落入寻常,就担心被平淡吞噬。
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但有一种生活的艺术,那就是在最平凡处发现美好。

适度审美:当你早上起床,品一口热茶,若能闭上眼睛,感受茶香和温度,一种“此刻”的愉悦便会涌现。
你会惊讶地发现,过去那些被忽略的平凡瞬间,原来处处可见喜悦的痕迹。

正念觉察:正念告诉我们,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感官体验,能让我们在最寻常的时刻提升幸福感。
你不必非得去一处名胜或期待一件大事,只要留意脚下的步伐、耳边的风声,就能与“此刻的美”更亲近。

平静心灵:“如常心态”让我们少些内耗

“如常”并不代表生活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内在心境的稳定感。
人的许多痛苦来自于我们不断地跟自己过不去。我们担忧自己平凡无奇,害怕在芸芸众生中失去存在感,结果却在自我怀疑中日益迷失。

自我接纳:学会对自己的缺点温柔以待,对自己的不足坦然承认。
以“如常”为喜,意味着不必强求自己成为某个人生的“完美模板”。相反,接纳自己的限制,才能让内心少些对比和冲突。

减少内耗:许多焦虑和内耗起源于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愤怒。
当你允许自己在“如常”的状态里慢慢生长,反而能让心理能量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以如愿为安

以如愿为安:以满足心面对愿望,那么怎样的目标才能真正安定心神?

心之所愿:聚焦在“真正想要”的方向

“以如愿为安”既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内心的确认。
可我们许多人在追逐梦想时,往往落入了“外在期望”的陷阱。但是我们需要一种“自主动机”,即内在的驱动,而不是被外界评价牵着鼻子走。

内在与外在的分辨:问问自己:我想完成这个目标,是真正出于内心,还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这么做?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使完成了也未必能带来长久的“安”。

减低期待心:降低期待心,收获的惊喜就会成倍地回报你。记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专注在当下,努力在过程,成果就会顺其自然地到来。

在看似“逆境”中找到如愿的可能

人生不可能永远都顺风顺水。实际生活中,我们都免不了碰上“阶段性挫折”。然而,这些挫折并不代表我们的愿望永远无法达成。

培养心理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乐观和韧性都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当你把失败看作一次学习和积累,而不是“绝对的结束”,就有机会把人生的卡壳点,变成下一个突破点。

阶段性满足:不要把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终极成功”上。比如,你可以把目标拆分为“阶段性里程碑”:当完成一小步时,给自己一些鼓励和庆祝。
这种做法会让你在每一步中都获得成就感,为下一步的努力积蓄力量。

如常与如愿的平衡

如何实现如常与如愿的平衡呢?

接纳与改变: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在心理咨询领域,接受与承诺疗法常常提到一个看似矛盾的概念:要想真正改变,先要学会接纳现状。
所谓“以如常为喜”是一种对现实的接纳,而“以如愿为安”则是推动改变或前进的内在动力。

面对“当下” :我们先要在心中承认自己此时此刻的处境,而不是用幻想或逃避来否认现实。这样做可以减少自我欺骗所造成的焦虑。

选择方向:当现状被认清,才能更准确地确定目标。当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会发现改变和行动也更加顺畅。

正念与自我觉察:重塑心中的“舒适地带”

正念告诉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此时此刻,对自己的情绪、念头与身体感受保持好奇而不批判。
如此一来,“如常”就不再是自我怀疑的代名词,而成为一种主动的放松。

呼吸练习:每天花几分钟闭上眼睛,将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节奏上。
当杂念浮现时,不要跟随它,也不要强行赶走,而是轻轻让它飘过。
这种做法能够锻炼我们对“此刻”状态的敏感度,在“如常”里发现内心更大的容纳力。

自我观察:也可以在心情烦乱时尝试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心情?这份情绪要告诉我什么?”
通过这个简单的提问,我们往往能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和盲点,从而在“如愿”的路上走得更笃定。

怎样在平淡之中发现耀眼时刻

记录日常:把小确幸变成大幸福

我觉得,满足感不需要是多大的成功,日常的“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能帮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感。

写下“三件美好” :每天花几分钟,把今天发生的三件让你感到愉悦或感恩的小事记录下来,比如“一杯入口顺滑的咖啡”、“街角公园里意外看到的花开”等。
美国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在实验中发现,坚持“三件美好练习”的人,几周后焦虑感显著降低,幸福感明显上升。

放大“如常”细节: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碎瞬间其实很有温度,甚至成为情绪的“救命稻草”。
经过积累,它们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提醒你生活远比想象的多彩。

给予与收获:如何让“如愿”为更多人带来安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愿望过于聚焦,容易忽视周围人的感受。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把目光放向更大的范围,尤其是倾听他人的需求时,个人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放大。

互惠原则: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或善意时,不仅人际关系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积极能量,连我们自身也会因此感到更有价值。

为他人祝福:下次当你许愿时,试着把愿望扩展到自己之外,例如希望“同事能早日走出低潮”或“朋友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这样的心态转变,会让你体会到更深的幸福与满足。

如常平静,如愿安定

将如常视作每天的祝福

“如常”并不是寡淡无味,而是生活的基石。
没有一日三餐的按时吃饭、没有每晚踏实的睡眠,我们也就难以好好奔赴所谓的“理想”。
当你觉得生活“缺少精彩”时,不妨想想,“如常”的日子本身就是最大的平安与福气。
学会欣赏这些看似平凡的恩赐,才能在风雨之时更为淡定。

看待如愿:不狂喜、不自我设限

一个人若能学会“为如愿为安”,也意味着我们懂得如何驾驭成功和满足。
成功时不被过度狂喜冲昏头脑,失败时也不会因此一蹶不振。

持续学习:如愿并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热爱学习、不断探索,让“如愿”带你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谦逊心态:得意时不妨多倾听他人想法,这能让你在成功里保持清醒,也能让你在未来面对更多挑战时更加灵活。

不完美,也是一种“如常”的进行时

日本美学里有个词叫“侘寂”,它强调对不完美、不完整之美的欣赏。
其实,人生也往往如此:我们一直在不断摸索与修正自身,未必一定要等到“十全十美”才配得上“如愿以偿”。

拥抱缺憾:那些留有遗憾的经历,很可能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机缘或新的灵感。

持续完善:只要抱持积极的心态,一点一滴改进,总能离我们想要的样子更近一步。

结语

以如常为喜,以如愿为安 ——这八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心理学原理。
我们先用“如常”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珍视日常中的点滴温暖,学会看见内在的真我;再用“如愿”指引自己走向下一阶段的进阶与成长,始终保持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两者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冲突,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微妙平衡。
当我们在“如常”里找到内心的安稳,就有了抵御风浪的韧性;当我们在“如愿”里找准方向,就有了面对未知的勇气。
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不妨让我们以淡定从容的心态面对任何时刻,并不断尝试让“如愿”成为现实——如此,我们便能在繁杂的尘世之中,活出一份清明与喜悦,收获一份真正的安定与圆融,远离焦虑与内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