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期德国的主要情报组织:各组织的起源、发展,有何特点?
一战时期德国的主要情报组织:各组织的起源、发展,有何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情报机构经历了快速发展,建立了陆军参谋部军事情报局、海军军事情报部门、情报组织预备军等多个专门情报部门,为战争期间的情报搜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些机构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时期的情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陆军参谋部军事情报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参谋部军事情报局是德国军队的主要情报组织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870-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负责临时情报搜集工作的参谋部第三部门。
19世纪时,普鲁士军队率先对参谋部进行了改革,将情报部门纳入军事系统。到1917年,该机构已拥有250多名情报军官。
该组织的领导人是被誉为“间谍管理之王”的陆军少校瓦尔特·尼古拉。他出生于1873年8月1日,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在其职业生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
陆军参谋部军事情报总局中的官员一部分由尼古拉直接领导,另一部分则分布在柏林军区情报站、西线下级指挥部、东部战区和东南战区。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该机构的任务也相应做出调整。
一战前,陆军军事情报局主要通过向英、法、俄等国派遣间谍来搜集情报。战争期间,根据战势进展,情报局开始使用无线电、有线电等侦察技术获取情报。
1915年,为适应西线静态堑壕战的规定,情报局将机构扩张到意大利和塞尔维亚,主要负责对英法两国的战时情报搜集。这一时期的任务包括:大范围的情报搜集,通过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与英国抗衡;审问战时德国监狱的英国罪犯及其伪造的文件,建立特殊的情报机构。
1915年6月,陆军情报局升级为总参谋部的一个新闻部,着重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1916年转入以战场情报为主。5月,尼古拉开始重组情报部门,6月份时,随着国内新闻部的成立,它将国内的情报搜集范围扩张到德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领域。8月份,随着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就任最高指挥者,陆军情报局开始更为深入地专注于新闻和宣传领域。
1917年,随着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美国于4月6日加入协约国一方。这一时期陆军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与英国进行宣传与海军情报方面的较量。
1918年,陆军情报局的最后一次重要情报工作是针对法国的春季攻势。随着战争的结束,该部门也随之解散。
海军军事情报部门
19世纪90年代,随着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极速发展,海军上将奥托·冯·迪德里希斯于1900年1月向凯撒提出建立海军军事情报部门的要求。29日,迪德里希斯要求海军办公室为四名海军官员的雇佣提供资金,这是为筹建海军情报局作准备,但遭到了海军秘密办公室负责人提尔皮兹的拒绝。
迪德里希斯再次觐见凯撒,于1901年1月12日展示了自己的事件备忘录,强调建立情报机构迫在眉睫。提尔皮兹仍旧没有做出回应。海军上将强调,如果没有完整的情报,将不可能为战时的意外事件做出准确的计划,尤其是针对英国和法国。
迪德里希斯解释,海军司令部仅从德国报纸、国外担心的军事问题和海军部门的报道中搜集情报。他要求招募四名工作人员:一名参谋人员,一名中尉指挥官为助理,一名官员负责信件和款项交易的机密搜查工作,以及一名可以兼职摄影师的制图师。这些每年需要15万马克的年度预算。此外,迪德里希斯提倡建立特殊的部门,负责情报工作,像陆军总参谋部情报局一样。
凯撒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并让迪德里希斯命令海军办公室着手实践。随后,新的海军情报部门成立,简称“N”。亚瑟·塔普肯是第一任负责人。
为了战时需要,海军情报部门内部进行了细分。最重要的分部是国外情报分部,简称“NI”,由弗里茨·普里格负责,从1913年直到一战结束。一战期间,海军情报部门有了相当程度上的扩张,随后新的分支诞生,成立了海军反间谍机构,简称“G”,从1916年到1918年2月由海军统帅保罗·埃伯特负责。
另一个分部,德国海军破坏部门坐落于柏林,以一个商业企业为伪装,首任负责人是中尉艾尔弗雷德·拉森,1916年8月由保罗·理查德维任,他负责这个部门到1917年3月中旬。
战争期间,未来的第三帝国军事情报部门首脑、反间谍机构海军中尉威廉·卡纳里斯也加入到海军军事情报部门中。1918年,该部门达到了巅峰,雇佣了1139名员工。海军情报部门将情报员分为两类:记者和保密人。起初,记者主要报道外国战舰的活动,机密人主要从事战时德国战舰的补给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两者之间的区分逐渐模糊。
最有力的海军情报员征募来自于德国大型轮船公司,尤其是对汉堡-美国线上的船员的招募。从1891年起,这一航线上的船只就与海军当局合作。从19世纪90年代起,海军司令部开始有更多的要求,向其施压,要求他的雇员能与海军情报方面的活动积极合作。海军情报部门将汉堡-美国线上的轮船船员视为理想的合作伙伴。
这个轮船公司遵守和海军司令部的协议,1908年,汉堡-美国线的负责人让它的雇员去支持海军在任何紧张局势中的主张。这就激发了船员潜在的情报责任意识,并且时刻提醒着他们不要将消息泄露到第三方手中,尤其是外国人。
一战爆发前,1914年7月,海军司令部接见了这一航线的负责人艾伯特·巴林,问他是否在战时或是军事演习时会支持德国海军。巴林明确回答:“我会尽可能地从事于这个组织”。巴林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一方面轮船公司能从与海军合作中获利,另一方面海军能接收到别国主要是英国的海军情报。从轮船公司征收一个情报院,对于航线和军事情报的获取都有益处。
但是,德国在国外最大的组织是德国外交部,它的任务是与国外进行交往以获取英国情报。德国领事馆看起来特别适合,它的位置处于最重要的海港城市。因此,从一开始,海军司令部试图直接征募外交家或者至少确保他们能帮助情报员们。
这些尝试的结果,使得海军和领事馆签订了长期的协约。之后,海军成功地从领事馆获取了国外情报。直到一战爆发之后,外交部直接从他的雇员中雇佣间谍,为德国军队服务。
海军军事情报部门将全球的运作分为七个部分,军事情报员在这些部门取相关军事信息,欧洲有200-299名;东非有300-399名;西非有400-499名;东亚有500-599名;澳大利亚有600-699名;美国西部有700-799名和美国东部的800-899名,包括美国中部和加勒比海沿岸。
德国战舰首领在各自领域雇佣了相关的间谍,以保证信息的成功交换。他们被建议认真挑选人才,不能短时间解聘,每一个情报员只知道他的上级。
德国海军情报部门的主要目标是英国皇家海军,通过港口间谍、无线电报及其他通讯设备,获取英国情报。1919年,这个机构随着一战的结束被解散。
情报组织预备军:间谍学校的建立
一战期间,德国情报组织极为重视情报人员的培养和训练,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间谍学校,地点是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其首任校长是德国情报史上的著名间谍埃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
埃尔斯贝特刚参加情报工作时就崭露头角,表现出极强的天赋,后来担任安特卫普间谍学校的校长职务。她曾经说道:“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间谍,必须遵守纪律,服从命令。我们培养出来的间谍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间谍”。
情报人员以代号相称,学员之间不允许私自交谈;每当新的学员到来时,他就被取消了真实姓名,取而代之的是代号,甚至有时候被要求戴上面具。
学员之间不允许私自交谈,每天的时间被严格划分开来。12个小时用于学习间谍课程;剩下的12个小时独自留在房间里进行单独训练。
另外,学员们还被要求掌握各个地区的秘密档案、信号、代码、电报和其他的德国情报机构认为一个合格的情报员需要掌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