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
白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其优雅的身姿和独特的生态习性而闻名。这种大型涉禽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是中国及东亚地区重要的生态指标物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白鹤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分布范围等信息。
白鹤(学名:Grus leucogeranus)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体长130~140厘米。站立时通体白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等地。
白鹤体长约160厘米,翼展240厘米,体重约10公斤。全身几纯白色,头顶裸露无羽、呈朱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眼后方耳羽至枕白色,颊、喉和颈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长而弯曲,呈弓状,覆盖于尾上,因此,站立时尾部黑色,实际是三级飞羽,而尾、初级飞羽和整个体羽全为白色,飞翔时极明显。嘴较长,呈淡绿灰色,颈、腿也都很长,两翅中间长而弯曲的飞羽为黑色,并且在站立时整个飞羽都盖在尾部,常常使人误认为它有一个黑色的尾羽。雌雄相似。
虹膜褐色,嘴灰绿色,尖端黄色。胫裸露部分和跗蹠及趾灰黑色,爪灰色。
雏鸟被有黄褐色的绒羽,背部的颜色浅,腹部较深,肩部为乳白色,嘴和腿均是肉红色,3~4月后体羽逐渐变成洁白的颜色,头顶部的裸露部分则要到10个月以后才出现红色。
白鹤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而且它在迁徙的时候,常常排成巧妙的楔形,使后面的个体能够依次利用前面个体扇翅时所产生的气流,从而进行快速、省力、持久的飞行,时速可达40公里左右,飞行高度可以超过5400米以上,而且能够边飞边鸣。
大小量度:体重♂7000~9000g,♀9000~10500g;体长1200~1520mm;嘴峰♂151~167mm,♀135~167mm;翅♂560~670mm,♀557~635mm;尾300mm;跗蹠♂267~301mm,♀255~297mm。
(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迁徙
白鹤中国主要为冬候鸟和旅鸟。秋季迁来中国南方越冬的时间在11月初至11月中旬,春季离开中国越冬地的时间在3月末至4月初,迁徙时成群。1985年3月20日至4月1日在北戴河共记录到652只向北迁徙,其中最大的一群有108只;1986年10月11日至11月10日,在北戴河共记录到192只,其中大部分是在10月29日至11月20日迁走的,约99只。除北戴河外,吉林省莫莫格、辽宁盘锦等地,都是白鹤迁徙中途停息站,每年10月末在吉林莫莫格都可见到100多只至200余只的白鹤在此停息。
白鹤东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已由环志证明从雅库特向南迁飞5100km到鄱阳湖越冬,途经俄罗斯的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流域,进入中国后主要停歇地有扎龙、林甸、莫莫格以及双台河口、滦河口、黄河故道和升金湖等地。在莫莫格,途经此地的白鹤除部分种群作短期停留继续迁飞外,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春秋季节皆在此地停歇30-40天,1985年、1986年春季首见日期都是3月25日,直到5月10日左右全部迁走,2000年4月27日见到528只;1983年、1984年秋季迁来日期均为9月14日;统计幼鹤的数量,发现1985年、1986年秋季平均3月龄幼鹤比例为22.3%,较同期白鹤越冬地12月下旬统计到的幼鹤比例,平均高8.8%;1985年、1986年春季,在126只白鹤中,统计到9月龄幼鹤22只,占总数的17.5%,与同年秋季比较,幼鹤比例降低了4.8%。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10月下旬飞来,11月初已全部到达,12月至翌年1月分成小群活动,主要在大湖池浅水处觅食,在蚌湖集群过夜;2月下旬到3月初,气温达10℃以上时,逐渐集成大群北返,至3月底已全部迁走,越冬期达150天。活动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多为2成1幼,罕见1成1幼或2成无幼,亚成体集成10-12只小群在一起活动;觅食时,双亲还要饲喂幼鹤,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鹤才开始自己挖泥取食。在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1980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大湖池有91只,此后历年统计,最高年份已接近4000只,可以认为有9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在鄱阳湖越冬。
习性
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在富有植物的水边浅水处觅食,每次采食时间保持在20分钟左右,采食时常将嘴和头沉浸在水中,慢慢地边走边采食。并不时抬头观望四周。性胆小而机警,稍有动静,立刻起飞。飞行时成'一'字或'人'字队形。
食性
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在繁殖地为杂食性,包括植物的根、地下茎、芽、种子、浆果以及昆虫、鱼、蛙、鼠类等。当有雪覆盖植物性食物难以得到时,主要以旅鼠和鼠平等动物为食;当5月中旬气温低于0℃时,白鹤主要吃蔓越桔,当湿地化冻后,它们吃芦苇块茎、蜻蜓稚虫和小鱼;在营巢季节主要吃植物,有藜芦的根、岩高兰的种子、木贼的芽和花蔺的根、茎等。在南迁途中,白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苔原沼泽地觅食水麦冬、泽泻、黑三棱等植物的嫩根及青蛙、小鱼等。在越冬地鄱阳湖,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马来眼子菜、野荸荠、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小鱼、小螺和砂砾。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最特化的鹤类,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82000k㎡,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30000k㎡。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塞拜疆、中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乌兹别克斯坦。
可能灭绝: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
旅鸟:香港,日本,约旦,韩国。
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在世界范围内,白鹤有3个分离的种群,即东部种群、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的库诺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国家公园越冬;西部种群在俄罗斯西北部繁殖,在里海南岸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