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打"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这5个教育法则更管用!
经常被"打"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这5个教育法则更管用!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器"
……
说起"熊孩子",总有父母忍不住粗暴管教,还不忘嘀咕一句:"这是为你好"!或轻或重的体罚,被许多家长当做管教孩子的一种方法。但承受一切的孩子,身体和心灵都会受到严重的创伤,甚至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产生暴力倾向等恶劣影响。
您听说过"国际不打小孩日"吗?每年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被称为"无巴掌日",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
"国际不打小孩日"有一个口号:"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许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家庭教育中"打小孩"是违法行为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已有法律明令禁止体罚儿童。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
第十二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
第二十三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规范与引导,如果管教行为违反法律的规定,侵害了孩子的合法权益,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经常被打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持续的体罚会给孩子带来永久的心理伤害,尤其给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这是由于孩子被体罚时,大脑会出现异常的反应,面对压力时,自我恢复能力要比情感安全型的人弱。受过严重体罚的孩子长大之后更有攻击性,以及具有虐待他人的倾向。
2021年4月,在《儿童发展》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打屁股、打手心、罚站、罚跪、鞭打、蹲马步、操场蛙跳等在内的体罚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或与更为严重的暴力产生的影响相似。
此外,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曾对10所学校的1300名学生展开关于被体罚后的反应调查。调查显示:
40.3%的孩子"不服气,内心抵制";
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
14.8%的孩子会有"真想离开这个家""不想上学了"等念头。
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产生性格缺陷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25.7%的孩子"自卑";
22.1%的孩子"冷酷";
56.5%的孩子"暴躁"。
随手体罚孩子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体罚孩子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后脑勺:可能会引起一些呼吸衰竭并发症
太阳穴:可能会对视神经发育不利
拧耳朵: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
打屁股:可能造成孩子脊椎损伤
拽头发:可能会引起化脓、感染
……
还有研究发现,在一些遭受父母殴打的孩子身上,会有类似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源于爆发性伤害,还会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如极度消沉、拒绝社交甚至自杀、自伤倾向……
专家表示,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打"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但是打,只是暂时抑制问题行为的发生,对问题行为的解决没有好处,只会让亲子相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教育孩子方式要得当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 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还是那么小。有一天,鱼缸被打破,就把它们养在院子的池塘里,没想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得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我们常帮孩子做选择,选学校,选衣服,选玩具,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你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象力。
· 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进行积极期望
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后来,果真得到的就是那样积极或消极的结果。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蹶不振。
· 梦想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一个关于"你长在了想做什么"的调查中,92.7%的学生是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们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
当我们给孩子交代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时给他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去挖掘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 南风法则——教育孩子讲求方式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北风张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徐徐地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再发火,它已经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并要收拾这个错误带来的残局。孩子犯错时,了解事情的情况,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 尊重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书里的故事,然后让他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画出来。尽管孩子们的故事并不精彩,老师还是很认真地记下来并告诉孩子,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
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对等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对待孩子请多点宽容与耐心
多些理性与引导
没有一种爱需要暴力表达!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