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颈动脉斑块”怎么办?浙大二院专家详解
发现“颈动脉斑块”怎么办?浙大二院专家详解
颈动脉斑块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其形成与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斑块,评估其严重程度和稳定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健康问题。
颈动脉是为脑部供血的主要动脉,颅外段颈动脉位于颈部气管两侧,位置表浅,可触及搏动。颈动脉超声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可用来筛查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经常会发现颈动脉斑块。为何会形成颈动脉斑块以及斑块的严重程度、是否会脱落、是否会变小消失、是否需要治疗及如何治疗等问题是被检查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正常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1.0mm,1.0mm≤IMT<1.5mm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IMT≥1.5mm或局部内膜增厚高于周边IMT的50%定义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它的形成和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
颈动脉斑块的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和脱落会导致脑血管事件。斑块的危险程度与引起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息息相关。
颈动脉狭窄程度判定
01
轻度狭窄:<50%;
02
中度狭窄:50%-69%;
03
重度狭窄:70%以上。
高危斑块稳定性差、容易发生脱落、破溃,其超声检查回声特点包括:
溃疡型斑块,指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局部组织缺损,表面不规则,不平整,容易形成血栓;
无回声/低回声斑块,以及斑块内回声不一致的混合回声斑块。而“等回声”或“强回声”为主的斑块,属于相对稳定的斑块;
溃疡型斑块,指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局部组织缺损,表面不规则,不平整,容易形成血栓;斑块内可探及极低回声区;
斑块内有明显的新生血管;
斑块内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到颈内动脉分支中的微栓子信号。
大多数颈动脉斑块是不危险的,但如果达到中重度狭窄或斑块不稳定,就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需要服药甚至手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以他汀药物为主,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是常用的具有强化降脂作用的药物,通过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达到稳定斑块、延缓斑块进展,甚至逆转斑块的作用,但并非所有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治疗。
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及《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基础上,治疗推荐如下:
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如血脂正常,不建议使用他汀;如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
对于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或伴50%以上狭窄,建议使用他汀,必要时联合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将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以下者,如血脂正常,可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和用药的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应用他汀。
对于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建议使用他汀。
对于近期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推荐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轻度狭窄不推荐手术治疗。手术建议由预期围手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风险<6%的医院及术者进行。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综上,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要了解斑块是否引起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结合存在的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前提下,个体化决定是否启用药物治疗、血脂控制水平以及是否需要药物以外的手术治疗。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