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飘歌声:三首经典红歌的诞生与传承
黄土塬上飘歌声:三首经典红歌的诞生与传承
黄土高原孕育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诞生于此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等经典红歌,不仅承载着革命记忆,更传扬着人民心声。这些歌曲见证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光辉历程。
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金代香包 资料图片
甘肃庆阳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这里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拥有世界上土层最厚、面积最大的黄土塬面,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丰富的自然地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辉煌的革命历史,为红色歌谣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农民诗人的赞歌
1943年,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一位来自甘肃庆阳环县曲子镇的农民——孙万福,在座谈会上即兴创作了一首诗:
高楼万丈平地起,
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这首诗后来被谱成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唱红了边区,传遍了全国。孙万福虽然大字不识,但他的歌声表达了边区人民对毛泽东的深厚感情。
《军民大生产》:陇东民歌的创新演绎
1944年,音乐家张寒晖在陇东地区收集民歌时,被当地富有特色的《推炒面》和夯歌所打动。他将这些民歌元素与大生产运动相结合,创作出了《军民合作》歌。1964年,这首歌被改编为《军民大生产》,成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经典曲目。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军民大生产》剧照 资料图片
《绣金匾》:从爱情小调到革命赞歌
《绣金匾》的前身是传统小调《绣荷包》。1944年,木匠汪庭有将这首民歌改编为《十绣金匾》,以表达对边区新生活的赞美。后来,专业文艺工作者将歌词改为《三绣金匾》,进一步丰富了歌曲的内涵。1977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对歌曲进行了改编,使其更具时代感。
经典永流传
进入新时代,这些经典红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2021年,原创交响合唱组曲《南梁颂》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再次唱响了这些红色经典。2023年,作曲家姚峰改编的混声合唱版本全网发布,让这些经典歌曲以更加鲜明的时代性与代入感呈现给听众。
这些红歌所承载的精神彰显了无与伦比的力量。无论是在红色热土庆阳,抑或是在已经走过75个壮丽春秋的泱泱中华,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舒展青春气象、书写复兴篇章,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自觉行动。
歌从塬上来,唱响新时代,阔步向未来!
本文原文来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