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之争:曹操看好的是曹植,司马懿为何选中曹丕?
世子之争:曹操看好的是曹植,司马懿为何选中曹丕?
在三国时期魏国的世子之争中,曹操最看好的是才高八斗的曹植,而司马懿却选择了支持曹丕。这一历史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司马懿选择曹丕而非曹植的原因。
姓名:曹操(155年~220.3.15)
别名: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
国籍:三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155年(乙未年)
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庚子年)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谥号:武皇帝
庙号:太祖
陵墓:高陵
中文名: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别 名:仲达
国 籍:三国曹魏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出生日期:公元179年
逝世日期:公元251年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官 职:太尉、太傅
谥 号:(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庙 号:高祖
封 爵:舞阳侯
享 年:73岁
葬 处:首阳山
中文名:曹植
别名:曹子建、陈思王,陈王
字号:子建
国籍:曹魏
民族:汉族
出生地:豫州沛国谯县
出生日期:192年(壬申年)
逝世日期:232年(壬子年)
职业:南中郎将、征虏将军
主要作品:《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
主要成就: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王爵:鄄城王、东阿王、陈王
谥号:思
在世子之争中,为何司马懿选了曹丕,而不是被曹操看好的曹植呢?
当年曹操在考虑继承人问题时,主要的人选就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四个嫡子。由于曹熊体弱多病,“黄须儿”曹彰愿做将军不愿做国君,因此这场魏王世子之争,就在曹丕与曹植两位嫡子之间展开了。在斗争过程中,有些人明哲保身,坚决不站队,比如贾诩(虽然后面给了曹操选择的建议),也有很早就明确了自己战队的,比如站在曹植身后的谋士杨修。而当时的司马懿也早早的站了队,当时他选择的是曹丕。
要了解,最初曹操很中意曹植的文采,毕竟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有一个文学家的梦,而曹操本身也的确是一个文采飞扬的人。相比较而言,曹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下风流可占八斗,因此最初深得曹操喜欢,但慧眼如炬的司马懿为什么没有选择被曹操看好的曹植,反而选择去辅佐曹丕呢?
首先,是两人之间的关系。
曹丕与司马懿之间并不仅仅只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他们两人之间更像是朋友。当年司马懿颇有才名,被举荐入朝为官时,官职并不高。而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曾担任过曹丕的陪读。可以说两人之间的交情是十分深厚的。正因为有这段温馨的过往,后来曹操在看出司马懿颇有野心,且具备“狼顾之相”,想要除掉司马懿时,是曹丕在出面维护司马懿。正因如此,司马懿才愿意尽心辅助曹丕。
其次,司马懿独具慧眼。
司马懿看人是很准的。当年他就看出了诸葛亮用兵的谨慎,因此不能成事,也看出了孟达为人反复,会叛出曹魏,更是挖掘出了钟会与邓艾两员虎将。正因为司马懿看人非常准,因此他认为曹丕比曹植更符合成为一代君王。毕竟曹丕善于隐忍,也更具有野心,无论是治国之策还是制衡的手段,都不是文学家曹植可以比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当然愿意选择曹丕作为自己辅佐的对象。
第三,门阀士族的选择。
在当时,门阀士族要长盛不衰,必须要在站队上做好选择。对于司马懿而言,曹丕即是嫡长子,同时两人关系更近,在自己的辅佐下,自然会有极大的可能成为世子。更何况在曹植那边,自己的三弟司马孚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站队,司马家就更需要有人站在曹丕这边。这样一来,无论谁是世子,司马家都是最终赢家
笔者认为,正因为司马懿看曹丕看的很准,才会做出如此正确的选择。也正因为司马懿的正确站队,为他最终手握大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