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基于机器学习的食品安全数据关联分析与可视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基于机器学习的食品安全数据关联分析与可视化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qq_37340229/article/details/127937205

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复杂化和数据化,海量的食品安全数据不断生成,这为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处理这些复杂数据,导致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识别。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食品安全数据的关联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够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模式和关系。同时,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相关决策者直观地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背景与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复杂化和数据化,海量的食品安全数据不断生成,这为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处理这些复杂数据,导致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识别。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食品安全数据的关联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够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模式和关系。同时,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相关决策者直观地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技术思路

近年来兴起的可视分析技术融合了人类经验智慧与机器运算能力,其流程涵盖原始数据收集处理并存储,经数据分析获结果后可视化映射成视图呈现给用户,用户在各阶段可依分析任务与数据交互,如数据选择过滤、参数调节与视图切换,这种人在回路的方式为食品安全数据关联分析开辟了新思路,能助力从大规模食品安全数据中挖掘隐藏特征规律,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数据的分析效率与精准度,以更好地服务于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

主成分分析(PCA)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技术。它的目的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的多个变量(维度)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主成分),这些主成分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数据的方差信息。在实际操作中,PCA 会寻找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按照对应的特征值大小进行排序,选择排在前面的几个特征向量来构建新的坐标轴(主成分轴),然后将原始数据投影到这些新坐标轴上,实现降维的同时,突出数据在主要方向上的差异和关系。例如在将红酒数据集进行处理时,通过 PCA 方法把原本具有多个属性(高维)的红酒数据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使得原本复杂的高维数据能够以二维散点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直观观察数据在二维空间里体现出的属性关系,进而分析不同属性之间的相关性。

多维投影矩阵技术

多维投影矩阵技术主要用于交互式地探索和分析高维数据子空间。它先对高维数据进行特定的投影处理,比如文中提到将美国农业部食品数据集先经过多维标度分析(MDS)投影在二维平面中。多维标度分析(MDS)旨在根据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关系,在低维空间(此处为二维平面)中找到一种布局,使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尽可能与它们在原始高维空间中的相似性或距离相符。在此基础上,按照投影后二维图呈现出的聚类特征,将维度划分为若干个互相独立的组,进而形成维度投影矩阵。通过这样的矩阵,用户能够方便地探索和分析高维数据(如食品营养数据集中多个营养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且可以依据营养素的关联关系对食品进行合理的聚类,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高维数据内部各属性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

散点图矩阵

散点图矩阵是散点图的扩展方法,用于处理多属性(多维)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它基于这样一个原理:对于具有 n 维的数据(n 个数据属性),将每两维的数据组合起来绘制一个散点图,然后把这些众多的散点图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一个 n×n 的矩阵形式,也就是散点图矩阵。如此一来,这个矩阵就能够全面地揭示出 n 维数据中所有维度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用户在面对多属性数据时,可以一次性观察到各个属性两两搭配情况下的相关性情况,从整体上把握数据的内在关联规律,辅助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探索和分析工作。

K-means 算法

K-means 算法作为一种经典且广泛应用的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旨在依据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将给定的数据集合理地划分为预先指定数量(K 个)的簇。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优化簇的划分,使得每个簇内的数据点尽可能紧凑,也就是让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总和达到最小,以此来揭示数据内在的分布结构和聚类模式。

在算法运行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聚类的数量 K,这个值的选取通常依赖于对数据的先验知识或者通过多次试验来确定合适的簇数量。一旦确定了 K 值,就会在数据集中随机选择 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选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不过随着算法的迭代优化,通常会收敛到相对稳定且合理的聚类划分(但在某些复杂数据分布情况下,仍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点,都会计算它与这 K 个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距离的度量方式有多种,常见的如欧几里得距离,通过相应的距离计算公式,判断每个数据点距离哪个聚类中心最近,然后将该数据点分配到这个距离最近的中心所属的簇当中。

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计算簇内所有数据点的均值来确定新的聚类中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新聚类中心后,再次遍历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点,依据新的聚类中心重新计算距离并进行分配,不断重复这个分配数据点和更新簇中心的过程。整个迭代过程会持续进行,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显著变化,此时算法收敛,最终得到 K 个划分好的簇,也就完成了对数据集的聚类分析。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模拟的二维数据集(示例数据,可替换为真实数据)
np.random.seed(0)
data = np.vstack((np.random.randn(100, 2) + np.array([2, 2]),
                  np.random.randn(100, 2) + np.array([-2, -2]),
                  np.random.randn(100, 2) + np.array([2, -2])))

# 确定聚类数量K
K = 3

# 随机初始化聚类中心
initial_centroids = data[np.random.choice(data.shape[0], K, replace=False)]

# 最大迭代次数
max_iterations = 100

for _ in range(max_iterations):
    # 分配数据点到簇
    distances = np.sqrt(((data[:, np.newaxis] - initial_centroids) ** 2).sum(axis=2))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 更新聚类中心
    new_centroids = np.array([data[labels == i].mean(axis=0) for i in range(K)])

    # 判断聚类中心是否收敛
    if np.all(initial_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break

    initial_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 可视化聚类结果
plt.scatter(data[:, 0], data[:, 0], c=labels)
plt.scatter(new_centroids[:, 0], new_centroids[:, 1], marker='x', s=200, c='r')
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 Result")
plt.xlabel("Feature 1")
plt.ylabel("Feature 2")
plt.show()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