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时辰的别称,您知道几个?
十二个时辰的别称,您知道几个?
在中国古代,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文化内涵。这些时辰不仅记录了时间的流逝,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充满诗意的时辰别称吧。
在古代中国,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十二个时辰以地支命名,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而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等名称,则是这些时辰的俗称或别名,它们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你知道这些别名吗?
23时—1时,子时(夜半)
又名夜半、子夜、中夜,意为孕育,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出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时—3时,丑时(鸡鸣)
又称鸡鸣、荒鸡,为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古时鸡鸣而起,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
出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时—5时,寅时(平旦)
又称平旦、黎明、早晨。平旦是黑夜与日光的交替之际,寓意着新生和希望。
出处: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5时—7时,卯时(日出)
又名日出、日始、破晓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在古代这个时间段,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
出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时—9时,辰时(食时)
又称早食、宴食、蚤食。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
出处: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9时—11时,巳时(隅中)
又名隅中、日禺等,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这段时间是我们一天中的第一个黄金时刻,工作效率最高、状态良好。
出处: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11时—13时,午时(日中)
又称日正、正午、亭午。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出处: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
13时—15时,未时(日昳)
又名日昳、日仄、日央、日跌等,过了正午,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
出处:日昳方炊饭,秋深始采茶
15时—17时,申时(夕食)
又名日晡、夕食、晡时等。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出处: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
17时—19时,酉时(日入)
又名日入、日落、日沉等,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庄子·让王》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处: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19时—21时,戌时(黄昏)
又名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出处: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21时—23时,亥时(人定)
又名人定、定昏、彦夜等,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人定,也是人静。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静睡眠的时候。
出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