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柄与刀身的传统连接方法(下)| 挤压法
刀柄与刀身的传统连接方法(下)| 挤压法
挤压法是刀剑制作中一种古老而实用的连接方法,它不依赖任何穿卯,仅通过刀柄与刀颈的相互挤压来实现固定。这种方法看似原始,却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而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挤压法在不同类型刀剑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环首刀、独料柄或全金属柄的内亚化兵器以及克力士等。
一、各种“环首刀”
其实大多数国内普通民众对古兵器的认知一直都是被资本牵着鼻子走的。首当其中的就是东部沿海某省的一批打着“非遗”旗号的刀匠群体。这些人对古兵器的研究非常浅薄,但在资本的推动下掌控了话语权。
古兵器复刻本应该是“老的什么样就照什么样复刻”,却愣是被那个群体带偏了,变成了“大师做成什么样,老的就应该什么样”。
所谓的“汉环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90年代开始,“汉环首”的概念就被搬出来各种炒作。作为早年间靠日本单养活的现代东南某省刀匠群体,他们制作的“汉环首”均使用与日本刀类似的目钉法连接。
这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汉代刀剑多使用目钉法连接。
而事实上,大多数环首刀并不能在刀颈上找到任何用于铆目钉的穿孔。也就是说,这些环首刀完全是依靠缠绳或扎箍的方法将刀柄挤压在刀颈上。而类似的环首刀采用“挤压-目钉组合法”最早也要追溯到北朝时期,而单纯的目钉法直至隋唐才在中国大规模出现
这种连接方法看似原始,但操作简单。制作、维修、更换的成本都极低。因此自古典时代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有大量中国兵器采用这一方法。
二、独料柄或全金属柄的内亚化兵器
有不少现代学者,以“新清史”流派为首,喜欢以一种反传统的思路来理解18世纪的中国,即大清帝国是一个内亚帝国,而乾隆不仅是汉人的皇帝,也是内亚帝国的统治者。
关于这一历史问题,我们在此不做过多讨论。不过乾隆对刀剑的品味确实符合他“内亚帝国皇帝”的身份。当下清宫所藏的乾隆朝刀剑,除了部分采用传统尾铆法连接外,还有不少刀剑使用的是印度进口的痕都斯坦玉做刀柄,使用的连接方法自然也是与印度刀剑类似的挤压法。
正可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对整料痕都斯坦玉的热爱自然也影响到了后世以及民间,因此乾隆朝之后依然有不少中国刀剑采用类似的装饰风格以及连接方法。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三步:
1、在柄料上打孔
2、将刀颈插入柄料
3、将明矾塞入柄料与刀颈之间的缝隙之中压实
4、用松香封口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没有任何穿铆的情况下将刀柄牢牢地固定在刀身上,比缠绳的方法要牢固很多。需要拆卸的时候只需将烧红的铁片将松香烫化即可轻松取出刀颈。这种方法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坚固牢靠、拆装简单,还不用担心因为铆接的原因而破坏珍贵的柄料。
类似的金属柄刀剑,例如塔瓦,或坎达,使用的也是类似方法。
三、克力士
基本上所用的克力士使用的都是挤压法。所以无论是在刀柄的底部还是侧面都找不到任何穿铆的痕迹
其具体操作流程与印度-波斯刀剑类似,只不过克力士并不会使用明矾填充,而是用丝线缠绕刀颈来填充,而且大多数并不会用松香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