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始终想不明白,性格使然耶?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始终想不明白,性格使然耶?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郑板桥)在秦末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历史舞台上,作为推翻秦王朝暴政统治的大功臣,项羽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不过英雄也有落难或者说陷入绝境之时。《垓下之围》就是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景给我们展示了陷入绝境之中项羽的英雄本色。
侠骨柔情、重情重义
霸王别姬是《垓下之围》中的第一个场景。四面楚歌之时,“军壁垓下”的项羽被“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的时候应该已经清楚自己大势已去,突出重围、放手一搏或许应该是此时最符合项羽人设的选择,但是他都没有。因为这时的项羽还有难以割舍的两个宝贝:一个是骏马乌骓,一个是美人虞姬。无可奈何的项羽写下了他最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切的表达了对虞姬和乌骓马的难舍之情,钟爱虞姬又无力解救的复杂情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勇猛无畏、视死如归
东城快战是《垓下之围》中的第二个场景。项羽率领二十八骑突围,被汉军追至东城。此时,项羽已经没有了退路,但他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与汉军决一死战。他三次斩杀汉军将领,斩杀汉军士兵一百多人,展现了他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项羽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番话展现了项羽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也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知耻重义、宁死不辱
乌江自刎是《垓下之围》中的第三个场景。项羽在乌江边遇到了乌江亭长,亭长劝他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但是项羽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展现了项羽知耻重义、宁死不辱的英雄气概。他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背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耻辱。
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性格。他虽然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知耻重义,但是他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缺乏政治远见等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相比之下,刘邦虽然在军事才能上不如项羽,但是在政治手腕上却远胜于项羽。他善于用人、善于笼络人心、善于把握时机,最终赢得了天下。
项羽的失败,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格决定命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项羽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