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典熏炉(狻猊炉篇)——古香炉
历代经典熏炉(狻猊炉篇)——古香炉
狻猊炉是中国古代香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唐代到明清,狻猊炉经历了由下到上、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本文将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狻猊炉的造型特点,揭示其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
狻猊,最早见于《穆天子传》,郭璞注释为狮子。但狻猊作为神兽,其具体形象和狮子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出现的位置和用途上。甪端是另一种容易与狻猊混淆的神兽造型,甪端有单角且常与帝王相伴,多见于宫廷用品。
从唐代开始,狻猊炉就已经出现。唐代的狻猊炉多出现在炉腿上,如图所示的天祐四年王时翰造熏炉,高40.1厘米,口径21厘米,出土于福建仙游保福院。炉身环刻楷书铭文,记载了该炉的铸造背景和用途。
天祐四年王时翰造熏炉,高40.1,径21,闽博,福建仙游保福院出土
进入宋辽时期,狻猊炉的造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狻猊开始居于莲花座之上,成为炉的主体造型。这一时期的狻猊炉造型繁复且洒脱,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例如,辽代狻猊莲花炉和辽代白瓷狻猊炉,分别出土于辽滨塔和朝阳北塔,展现了这一时期狻猊炉的典型特征。
唐
辽代狻猊莲花炉,辽滨塔出土
辽代白瓷狻猊炉 ,通座高20.8、底径12.5厘米 ,朝阳北塔出土
宋代狻猊炉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出现了绿釉狮子熏炉、南宋莲花狻猊炉等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些狻猊炉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在造型上展现了宋代独特的审美趣味。
绿釉狮子熏炉,北宋,安徽宿松出土
南宋,莲花狻猊炉,浙博
宋代狻猊炉,西泠印社2016
宋代青白釉狮子熏炉,新泰大生塔寺地宫出土,高20
宋代狻猊莲花炉,美国大都会艺术博
宋代吉州窑莲花狻猊炉,安徽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墓出土
元代狻猊炉的造型开始向简约化发展,如元代青花缠枝纹狻猊炉,高17.5厘米,出土于澧县,展现了元代狻猊炉的典型特征。
元代青花缠枝纹狻猊炉,澧县出土,高17.5
到了明代,狻猊炉的造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狻猊不再是炉体的主角,而是逐渐演变为炉体上的配饰钮扣。明代狻猊炉的造型更加拘谨,狻猊的形象也变得更加小型化。例如,明代洪武卵白釉印花狻猊炉,高19.2厘米,出土于如皋,南通博物馆收藏;明代青花狻猊素纽熏炉,四川博物馆收藏;明代玉质狻猊熏炉,高17.8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
明代洪武卵白釉印花狻猊炉,镂空绣球为出烟孔,高19.2,如皋出土,南通博
明代青花狻猊素纽熏炉,川博
明代玉质狻猊熏炉,高17.8,故宫
清代狻猊炉的造型进一步小型化,如青花麒麟熏炉,高12.3厘米,2017年佳士得拍卖。
青花麒麟熏炉,高12.3,佳士得2017
从唐代到明清,狻猊炉经历了从下到上、从大到小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狻猊炉造型的演变,也折射出中国古代香炉文化的演变历程。狻猊炉的演变,见证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