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经典国学读本
9种经典国学读本
春节假期来临,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的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精选9种经典国学读本,从蒙学经典到哲学著作,从历史文献到文学名著,全方位展现国学的博大精深。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又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中华文化的存在是一个奇迹。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它能给文化以很好的保证,这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任继愈先生说:“一个民族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的性格和风格。”
我们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理解国学,不仅是在了解我们的过去,也是在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国学读本》是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有人认为,该书是当代的《古文观止》。今天为大家分享9种经典国学读本,一起回望我们的过去,面向我们的未来。
孔子的境遇,很像现今的苦学生,绝无倚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我们读释迦、基督传记,固然敬仰其为人,但总觉有许多地方是我们万万学不到的。惟有孔子,他一生所言所行,都是极亲切有味的庸言庸行,只要努力学他,人人都学得到。孔子之所以为大就在此。
1.《三字经》: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蒙学经典,被奉为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之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采用三个字一句的形式,对自然、社会、历史、古代经典、学习的重要性等展开全面的介绍,意思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且易于背诵。童声初啼,便是向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延伸阅读(其他蒙学经典5种):
(1)《千字文》:中国古代历时最久的蒙学经典,一千四百年前编写的书法教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中华五千年文明,天地宇宙、日月星辰,不过孩童朱唇开合间。
(2)《弟子规》:1080字的蒙学经典,弟子有规,家风之始
(3)《幼学琼林》: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极佳读物,堪称“国学琼林”
(4)《增广贤文》:一部古代格言警句集
(5)《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一部讲授对仗、用韵知识的启蒙读物。现代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启蒙读物
2.《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
延伸阅读:
《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无障碍阅读国学经典《论语》;北京大学等名校国学班教师推荐国学教材。
《论语集解》:点校整理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覆刻南宋廖氏世彩堂本为底本,删去音释部分,而以《四部丛刊初编》景长沙叶氏观古堂藏日本正平本为校本,择善而从。
《论语集注》(第2版):若要深入读懂《论语》,朱熹的集注,自是首选;收录朱熹的《论语集注》,以及关于孔子的权威传记《史记·孔子世家》及其历代注解;结合《孔子世家》来读《论语集注》,体现知人论世的传统。
《论语本意》:采用文献互证法,利用现代语言讲述周代君子的生活,还原古人对话场景,带领读者真切地体会《论语》的“本意";吴天明教授以独特的视角,采用文献互证法,还原古人对话场景,适宜零基础读者轻松入门。
3.《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 注译):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素有“群经之首”的美誉,又是我国历史上难读懂的经典。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相传由周文王所作,《易传》则据称为孔子所作。
陈鼓应先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参考和征引了帛书《周易》,另外也从易学史、思想史、出土简帛资料以及文字、音韵、训诂等多方面对《周易》经、传作出注译。
《周易》(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冯国超译注):该书选用最权威的《周易》版本,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古代绘画插图,采用导读加图说的全新经典解读方式。
4.《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注译):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老子》)。
钱穆先生说,《老子》应该是一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陈鼓应先生的注本是今人注释本中影响最大的。该书除原文外,均是简体横排本,便于今天的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是以王弼本为主,参照其他各古本进行校释的著作。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
延伸阅读: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注译):对《庄子》的白话文翻译和注释。初版于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此次修订再版,采用横排简体字,并吸收了有关庄子研究的最新成果。
5.《孙子兵法》:兵学圣典,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武经冠冕”,“百代谈兵之祖”。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万事无常法,应变为最上。”
本书以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同时参阅了有代表性的各家研究成果,采用了“导读加图说”的全新经典解读方式,列举历史上相关的著名战例,反映了目前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帮读者正确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中的思想。
6.《新批校注红楼梦》:让《红楼梦》不再“死活读不下去”!一个好的底本以及“阅读指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新批校注红楼梦》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程乙本为底本,是启功先生称道之善本,尊重该本文字原貌,同时参照诸本进行校注。
《红楼梦》程乙本是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整理的“定本”,也是目前流行版本的底本。
本书是程乙本诞生以来第一次出现的“批点”形式,在注释、校订之外,每回附以回批、夹批。
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和教学的两代学者披阅十余载而成。让《红楼梦》不再“死活读不下去”!
7.《古今名人读书法》:国学阅读必备教材,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梁启超
8.《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朱自清代表著作,“罕见的普及古代文献知识的读物”,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诗言志辨》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
《经典常谈》是对古代典籍的概论性著作。
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 叶圣陶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过程中,朱自清一再呼吁:“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
延伸阅读:
(1)余冠英古诗选注
(2)《中华山水掌故词典》
(3)《唐宋词举要》
9.《国学读本》: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分文学、历史、哲学三编,以阅读学习经典为主。
不同于传统的经史子集编纂,本书有导读、注释、评析,辅以中外名家评论,配有参考书目,方便适用,对提高读者的国学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大有裨益。
《传习录》,“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作者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学、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的心学家典型代表,与陆九渊合称“陆王”。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传习录》中,其核心就是“心即理”,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心外无理,人的所作所为,比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等的理都是来自于人的本心。当然,人的本体心是先天存在的,其要表现出来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靠“去人欲、存天理”的“讲求”。
延伸阅读:
(1)《国学小史》(梁启超):1920 年冬,梁启超应清华学校之邀,开设课外讲演“国学小史”,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国学小史》手稿及梁启超自述并与胡适通信整理而成。
(2)《国学概论》(钱穆)
(3)《国史大纲》(钱穆)
(4)《中国哲学原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