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联合大学软件工程学科介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联合大学软件工程学科介绍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eol.cn/html/uc/yz/buu/a6.shtml

北京联合大学软件工程学科于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视觉计算与智能感知、可视媒体语义计算等多个研究方向。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学科的概况、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及硕士生导师等信息。


智能驾驶项目团队接受《北京日报》采访


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

学科概况

软件工程为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是学术型学位点,该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目录下新增的一级学科,所属学科门类为工学。

本学科包括视觉计算与智能感知、可视媒体语义计算、定位技术与位置服务、智能交通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和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数字艺术2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培养具有较强的应用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软件工程、信息服务、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应用系统研究与应用等工作能力,具有研发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学科以“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主要依托平台,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主要依托我校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特教学院、电子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等。拥有教育部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北京市高等学校创新平台数字化技术创新基地等,具备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可用于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的实验室总面积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50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17台(件);中外文藏书1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20余种。

近5来,本学科承担科研课题45项,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北京市“图像理解与可视化应用创新团队”、“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团队”项目等纵向和横向30余项,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80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部;获省部级奖3项。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视觉计算与智能感知

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识别与理解,通过摄像机、照相机、雷达和红外等传感器采集观察对象的形状、尺寸、离开观察点的距离、姿态、质地、运动特征等图像,用视觉计算方法使得计算机拥有类似于人类的那种对目标进行分割、分类、识别、跟踪、判别决策的功能,并在无人驾驶智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应用。

研究方向之二:可视媒体语义计算

主要研究图像、视频、文字等可视媒体信息的计算理论、算法和应用技术。研究文本语义计算技术,基于低层视觉语义特征和高层语义特征的图像、视频的内容分析和语义理解技术,研究多种可视媒体的交叉内容语义分析和融合检索技术,构建有效模型和方法以实现文字、图像、视频融合语义理解中的语义表达。核心理论有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等。

研究方向之三:定位技术与位置服务

研究定位技术与位置服务理论、方法与系统的构建,研究LBS路径规划以及用户容量的预警检测技术等。研究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用户追踪定位技术;研究微型传感器在感知物上或主题展示厅中的应用、智能终端的感知与定位;研究虚实互动技术的自动触发热点方法,实现用户定位和信息的动态显示,物理位置中的智能手机红外与RFID感知技术、WiFi定位技术、移动网络(GPRS/3G/4G等)定位技术、蓝牙定位技术与星系导航定位技术等。

研究方向之四:智能交通技术及应用

研究人车路一体化协同系统的体系架构、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基于GNSS、激光、雷达、图像数据和RFID等多传感器融合的环境感知技术以及高精度多模式车载组合定位、惯性导航和航迹推算、高精度地图及其匹配等技术,实现车辆的高可信精准定位;研究基于多传感器感知的车辆辅助安全驾驶、驾驶人危险行为在线监测技术和行驶环境检测技术以及车联网技术等。应用在智能交通和物流运输管理等领域。

研究方向之五: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

“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是二级学科硕士点,依托“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特殊教育学院和北京市特殊教育学重点建设学科设置。研究方向有:手语、盲文、辅助技术等。详见该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介绍。

研究方向之六: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是二级学科硕士点,依托“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广告学院和师范学院等设置。本方向以数字艺术应用与技术为研究重点,关注数字艺术及其相关的理论、实践和对社会文化、技术与艺术领域的影响。尤其是非遗的数字化保护、网络超媒体艺术设计等问题的研究,详见该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介绍。

学科带头人简介

鲍泓,博士,教授,硕/博士导师,副校长,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带头人,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常务理事、网络应用分会副理事长。曾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市委组织部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图像理解与可视化应用创新团队”带头人,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等。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智能控制,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研究。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5篇。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主持纵向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其中 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项, 省部级5项,横向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等科研课题16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译著5部。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及其它项目4项。

硕士生指导教师

姓名
性别
最后学位
专业技术职称
专业领域
当前研究方向
鲍泓
博士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图像处理、智能计算、分布式网络
杨鹏
博士
教授
系统工程
环境监测
袁家政
博士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
方建军
博士
教授
自动化
智能控制
高美娟
博士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器人技术
钟经华
硕士
教授
盲文
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
张旗
硕士
教授
数字艺术
手工艺数字化
李红星
硕士
教授
自动化
智能控制技术
许家成
学士
教授
特殊教育
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
刘宏哲
博士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媒体语义计算
何宁
博士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图像处理
李晗静
博士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