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梵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
宝梵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
宝梵寺位于四川省蓬溪县宝梵镇宝梵村,建于北宋,被称为罗汉庭院。宋英宗赵曙曾将其命名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这座千年古刹不仅以其精美的建筑闻名,更因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而享誉中外。
宝梵寺始建于北宋,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寺内建筑面积达1852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占地面积181.5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代建筑学家对宝梵寺的建筑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设计精细、结构严谨、形式美观、基础坚实,被誉为明代中期建筑的杰作。
寺内现存明代壁画87幅,总面积达181.5平方米,这些壁画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颇受关注。宗教界尊称这些壁画为禅宗的秀迹,绘画界则赞美其具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笔意。文化博物馆更是将其誉为蜀中明代壁画的代表作,民间则尊称其为"仙女画"。《中国绘画史》、《中国名胜词曲》、《中国建筑工艺词典》、《艺术园多英》、《世界艺术集》(日本编辑)等十余种著作都有详细记载。
宝梵寺坐落于丘陵地带,依山而建,四周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据明碑《宝梵寺修建记》记载,此处之所以选为建寺之地,正是因为其地势幽胜,适宜隐修。寺内的建筑布局采用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现存建筑中,天王殿、大雄殿和观音殿均为明代建筑,其中大雄殿重建于明景泰元年,斗拱飞檐,玲珑剔透,建筑风格庄严宁静,堪称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年),僧人清澄、净元等人在大雄殿绘制了12铺壁画,上拱眼画佛像24尊,名为《西天镜》,总面积达104平方米。这些壁画基于唐玄奘翻译的梵文经典《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创作,描绘了诸罗汉和众仙佛前往佛会的故事场景。壁画采用工笔重彩、沥金挤粉等技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情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非凡的艺术魅力。
宝梵寺于1956年被四川省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建筑在动荡时期缺乏保护资金,导致壁画受到水蒸气侵蚀,出现剥落和油漆脱落等问题。近年来,虽然已拨款30万元进行维修,但仍难以完全解决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