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营销七宗罪
爱国营销七宗罪
近年来,一种打着"爱国"旗号、以情感欺骗为手段、以快速牟利为目的营销方式在中国盛行。从早期的爱国者数码科技到各类运动品牌、手机、奶茶等,这些所谓的"爱国营销"实则违背商业本质,损害社会经济。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这种营销方式的危害。
一、亵渎爱国
爱国是一个崇高、神圣且光辉的词汇,不容许被商业利益所玷污。试想,如果一只鸟的翅膀上系着一块沉重的黄金,它还能飞翔吗?2010年9月9日9点9分,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公开承诺:"生前将全部财产捐赠给社会,离世时覆盖五星红旗。"然而,14年后的今天,这家公司及其创始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仅在企查查上留下几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对爱国精神的亵渎吗?这种严重违背民意、玷污爱国的行为,其公司名称是如何通过审核的?
二、违反本质
政治、经济和商业都有其内在规律。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以公平交易为原则,以改善客户生存状态为目的。商家的核心任务应是提升研发能力、创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和优化售后服务。将产品营销与爱国捆绑,是背离商业本质的错误做法。企业如同一个人,产品是其心脏,资金是其血液,人才是其大脑,文化是其灵魂。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短期靠营销,长期靠产品。将产品营销与爱国挂钩,无疑是荒谬的。
三、虚假宣传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不应带有商业功利色彩。一旦带有商业目的,就是虚假爱国。用虚假爱国来宣传产品,就是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所有虚假宣传等同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时,法院可判令商家给予2-5倍赔偿。
四、恶性竞争
商业竞争应围绕产品和服务展开,而非比拼谁更爱国。如果在商业竞争中比拼爱国,只会引发无休止的恶性闹剧。就像过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每个地方领导都向中央虚报亩产,后报者总是报出更大的数字。又好比两家车企,一个说自己是500万以内最好的车,另一个就说自己是1000万以内最好的车,这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五、绑架顾客
顾客购买产品是为了其功能,而非表达爱国情感。如果将产品与爱国绑定,就会产生荒谬的逻辑:比如,手机坏了是不是思想上有污点?喝不喝奶茶都能鉴定是否爱国,这显然是荒谬的。虽然商家会辩称没有强迫消费,但当产品被打上爱国标签后,实际上是在暗示"不用就是不爱国",这无疑是一种绑架。
六、画地为牢
当国产品牌以爱国之名击败外国品牌后,国产品牌之间仍会有竞争。如果继续以爱国为旗号,是否会演变成爱省、爱县的竞争?这不就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吗?早些年的地方保护主义已经让许多人和企业深受其害。有格局的企业家应心怀天下,而不是通过煽动民族情绪来收割流量。
七、危害经济
如果所有企业都投身于爱国营销,谁还会专注于研发、产品和服务?如果本土企业通过爱国营销将外国品牌排挤出市场,我们的产品还能走向世界吗?中国人讲究和气生财,我们怨恨美国打压华为,美国人也说他们的谷歌、推特在中国得不到正常下载应用——冤冤相报何时了。
最后,建议企业家们不要短视,让商业回归本质,回归品质和品牌。对所有假借爱国名义收割流量的平台和商家,应保持警惕和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