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同人去世在文言文中的说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同人去世在文言文中的说法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m.edu.iask.sina.com.cn/jy/3c4o6kumR9Z.html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中,不同身份、年龄和死因的人去世时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天子死叫“崩”;亲王,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殁”;百姓死叫“死”;刚出生没多长时间的娃的死叫“夭折”;和尚死叫“圆寂”,得道高僧死叫“涅磐”;道士死叫“羽化”,“登仙”。

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