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帝王的谥号:从一字到25字的演变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帝王的谥号:从一字到25字的演变史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3/17/30550166_1129500307.shtml

古代帝王的谥号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逝者的评价和纪念方式,更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历史悠久的谥号制度,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的演变,带您领略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背后的历史故事。

“谥(shì)”,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形之迹”,作为名词引申义是古代对去世之后的帝王、皇后以及诸侯大臣、名人等,依其生前事迹而给予的含褒贬意义的称号,一般称“谥号”。

用作动词时,意为加谥号,如:谥君为忠武侯(《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有时也用为“称作”“叫作”,如:“生死不明,谥为至愚”(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他之被谥为'鲁迅派’,我早有所闻”(鲁迅《书信 致章廷谦》)。

谥号起源于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的谥法制度,但至秦始皇称皇帝后,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而被废除,其专横跋扈可见一斑。但到西汉建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也有一种看法认为“益”就是增加。唐兰先生说:“人已有名,而另外再加美称,叫作益。”所以,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为他增加一个美称,就是“谥号”的本意。如周朝的文王、武王、穆王等,为“生称”,谥号则由生称发展到死后亦用以称之。

帝王的谥号,最早始于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一般由礼官议上给出。但后来谥号用得越来越广泛了。有区别的是臣子的谥号由朝廷赐与,而一般名人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议定,称为“私谥”。

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但到了唐朝,皇帝的谥号字数便逐渐增多,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7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再之后谥号字数便越来越多,从1个到7个,甚至几十个。清代努尔哈赤的谥号竟达到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创造出了谥号字数之最。这就违背了谥号的初衷,画蛇添足以致弄巧成拙。

谥号根据用字不同,分为有褒扬性的美谥、同情性的平谥及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美谥用字,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都有赞美褒扬之意。

平谥用字,如:怀、悼、哀、愍、思、殇,含有怜惜同情的意味。

恶谥用字,如:厉、桀、幽、炀、灵、剌,则都有斥责否定的意思。

早期的“谥号”,要么是“美谥”,要么是“中谥”,没有“恶谥”。西周共和(周厉王)以后,谥号开始有了善恶之分。

根据统计,先秦时期有谥号的234位君王中,有30人得到恶谥,占总数近13%,且多非亡国之君,而是因自身失德而为其子其臣所谥。

历史上最早被赋以恶谥的是周厉王。据记载,他贪婪暴虐,以致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第二个被谥以恶谥的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他“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自己也被犬戎所杀。

汉代以后,帝王谥号多为美谥,恶谥比例很少。如昏庸低能,言“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被谥为晋惠帝。手段狠辣,弑主篡位,后被亲子所杀的后梁太祖朱温被谥为“神武元圣孝皇帝”。

一般议谥是在死后进行,在将葬之时追加的,有点“盖棺定论”的意思,但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也有。传说楚成王遭儿子商臣逼迫,无奈上吊自杀而死。商臣给楚成王谥号称为“灵”,但楚成王尸体却不闭眼睛,于是改称谥号为“成”: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楚成王这才闭上眼睛。之后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这足以可见身为帝王对于自己死后的谥号还是很在意的。

朝廷给予大臣武将的谥号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当时没有赐谥,或赐谥后对谥主的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还可以追谥、改谥或夺谥。

如:民族英雄岳飞,因受迫害致死,没能得谥,直至平反昭雪后,才被追谥为“武穆”。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去世,追赠申王,谥号“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伤人蔽贤曰谬,武功不成曰谬,名实过爽曰谬”;怙威肆行曰“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掌权,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宝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赵昀又召“太常厘正秦桧谥”,最终定谥“缪狠”(“缪”与“谬”通假,“狠”与“很”通假,比“谬丑”再加了一级)。

用谥号称呼去世的先王及诸侯大臣、名人等,总结其一生的言行作为,为后继者提供历史借鉴,可以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谥号制度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有惩前毖后、褒贬分明,使当权者慎终追远,不要胡作非为的意义。谥号制度,既表示后人对先王的尊崇和敬畏,又为后世帝王提供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曾起到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专制制度的发展,帝王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谥号便流于形式并成为维权的工具。所以,到了清朝,谥号中堆砌溢美之词竟达到登峰造极的23、25以至28个字,也就不足为怪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